公民个人信息全国联网这件事,就不要再假惺惺慢慢 "试点"了。真要终结"证明乱象",不妨踏踏实实从个人信息入手,先联网、再整合。时间嘛,三五年太久,还是只争朝夕吧。
身份证丢了,户口簿丢了,甚至人“丢”了,都要去派出所。“有困难找警察”是不假,可有些事情,民警真的帮不了忙。前天,公安部在其官方微博“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上就晒出了18项不该由公安机关出具的证明。(8月24日《广州日报》) 最近一段时间,各地派出所的证明上流行附录“良心体”评语,要么对办事机构嬉笑怒骂,要么对办事民众深表同情,开创了刻板公文的随性时代。这些连总理都忍不住要拍案而叹 “简直是天大的笑话”的证明,为什么阴魂不散地存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呢?就算答案很难说清楚,起码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事儿,绝不是因为派出所的证明开得多了、开得太容易了。 公安部晒出了18 项不该由公安机关出具的证明,这当然有助于为基层民警减负,有利于厘清权责范畴,顺带着也告诫其他职能部门不要乱提要求。不过,公安部对“证明江湖”的自理门户,可能对办事群众来说,并不见得是个 “更方便”的事情。因为证明的错位或奇葩,板子不能只打在开具证明的基层组织身上,而应该问问:究竟是谁在向办事的群众索要不合理证明?换句话说,基层不厌其烦开具“奇葩证明”,倒是实践上的便民利民;而逼着办事民众去开具“奇葩证明”的职能部门,才是风习之恶的始作俑者。比如这18项不该由公安机关出具的证明,公安机关自然有理由说 “不”;不过,其他部门会接手证明的任务、或者断了问办事群众要证明的念头? 大数据时代,很多看起来要“另据证明”的证明,不过是因为公共信息资源各自为政。比如七夕刚过,媒体奔走相告,“沪陕居民可在京结婚了”。潜台词也是很明确的,若非沪陕户口,想在“阅兵蓝”下去北京的婚姻登记处永结同心,还是不可能的事情。可按规划,“十二五”期间,婚姻登记信息将实现全国联网。眼下,除港澳台地区之外,全国各省市均实现了婚姻登记信息省级内联网。既然省级联网也完成了,民政部推动工作也没荒着,眼瞅着“十三五”都要开局了,那么,说好的联网呢? 公民个人的婚姻信息,又不是阿什莉·麦迪逊上的桃色资料,虽涉私隐,毕竟是公共信息资源。拖拉着不肯联网,于是就衍生出诸多的“证明”:证明是不是单身或已婚、证明是否涉嫌重婚……结婚要证明,生孩子要证明,上学或买房子可能还要证明。联网能省却的千万个“证明”,却始终省不下来。这些年,因为信息不联网,吃的苦、跑的路,开的各种互不相认的证明,足以绕地球N 个圈了。住房信息不联网,结果是二套房标准难执行;个税信息不联网,想以家庭征个税就不可行;社保信息不联网,养老医疗等全国统筹就成了泡影……不联网,个人信息只能靠“证明”来证明;不联通,公共治理自然要降低若干个层级与水平。可是,何苦呢? 仔细看看,18项不该由公安机关出具的证明里,大部分是可以“联网查询”解决的小事。遗憾的是,别说不动产等核心信息联网,就算是婚姻信息,京津冀都一体化了、江浙沪都包邮了,邻近省份的联网还是个传说。公民个人信息全国联网这件事,就不要再假惺惺慢慢“试点”了。真要终结“证明乱象”,不妨踏踏实实从个人信息入手,先联网、再整合。时间嘛,三五年太久,还是只争朝夕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