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和小岛。记者 吴飞雄 摄 一群来自不同行业的企业老板,在 “互联网+”思维的启发下走到一起,大家通过自发众筹的方式成立了 “众和小岛”,大家都是这座“小岛”上的“岛主”,他们彼此之间称呼为“岛亲”,在一个开放式的空间里,大家一起在这里“众智、众筹、众包、众营和众享”,打造一种新的商业生态圈。 这样一座目前正在封测实验阶段的“众和小岛”位于中山美居产业园,小海豚是小岛的吉祥物,上周五一群“岛亲”刚刚举办了入伙仪式。 ■“共享经济”催生“众和小岛” 走进“众和小岛”,立刻有一种放松和亲切的感觉,这个会馆有1100多平方米,主题空间被打通,放着一些舒适的桌椅,中间有一个开放式的水吧,一侧有5个相对独立的空间,是部分岛主的项目展示,另外还有一间培训室。 陶沙是其中的岛主之一,他的名片上称自己为“原住岛主”,他是“众和小岛”的发起人之一。 2013年,电子商务冲击传统行业,此时正在传统行业打拼的陶沙觉得自己患上了“互联网焦虑症”,他感觉学习了网络营销等知识后仍然无法解决自己的困惑。当他听到业内有人提出“互联网+”这个概念时,他仿佛找到了解决困惑的方法。于是他到北京一些机构学习和考察,并希望用一种新的互联网思维来改变此前的传统商业模式。 此时,另一位发起人何小姐也在思考如何在“互联网+”下转型,她从事的是五金行业,主要为国外企业贴牌。去年10月,何小姐和陶沙商量,希望能成立一个新的创新社区。中山乃至珠三角地区很多企业虽然做得比较好,但普遍体量较小、发展电商人才匮乏,但每个企业都积累了一定的客户,用一个词概括就是 “社群”,通俗点说就是“粉丝群”。小米手机的发展正是这种产品+社群的模式。如果不同行业的企业走到一起组成异业联盟,形成“共享经济”,大家共享粉丝,共享经验,不是可以产生更大的效益吗? 陶沙和何小姐的想法得到了很多人的回应。最终,经过前期的交流和深度沟通,35个人从线上走到了线下,大家众筹股权成立了“众和小岛”。这些人来自家具、灯饰、五金配件、珠宝、软件、服装、贸易、农业种植、养殖业等多个行业。 ■“岛亲”间降低选择信任成本 “你可以叫我们互联网+互业联盟,也可以叫互联网+同学会、或者+商会、+社群,在这样一座岛上,降低了‘岛亲’之间交往和选择信任的成本,因为大家的理念一致,彼此信任,众和小岛就是大家的家。”陶沙表示,目前“众和小岛”还是个实验品,大家认同这样一种理念并抱着会所刚开始不赚钱的心态在经营,35个岛主中,只有一个全职,其余的岛主平时要经营自己的产业,主要采取轮值的方式来会馆做店长。记者在现场看到,在水吧,没有服务员,大家要喝什么需要自己动手,并且通过“随喜”的方式自觉付钱。“这就是降低选择信任成本的一种体现。”陶沙表示。 至于今后有什么发展计划,陶沙表示,一方面希望通过资源整合,利用线上线下的方式帮助“岛亲”们进行产品和服务推广,“众和小岛”为此将建网上微商城;另一方面,“岛亲”之间可以通过交流、经验分享等帮助实现自身成长。将来,对于成员们的一些好的产品将被做成“众和小岛”的品牌产品推出,众和小岛这种新的商业模式希望最终形成一种会员共享、粉丝共享的体系,并对成长性好的项目进行融投资,实现更大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