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从6月9日起对集赞行为进行全平台清理和规范。公众号累计发现1次有集赞行为,封号7天,发现2次封号15天,发现3次封号30天,发现4次则永久封号,不可解封。据了解,此举是为了避免微信欺诈行为(6月9日新华网)。 垃圾短信、电视购物和微信集赞,一直被认为是欺诈行为的高发地,而现实也对此进行了佐证。以微信为例,据媒体报道,随着微信用户数量不断上升,部分企业开展宣传活动,只要微信用户将活动内容转至朋友圈,并获得一定数量的“赞”,就有礼品或服务赠送,吸引了众多微信用户的参与,甚至衍生出买赞等有偿产业链。显然,禁公众号集赞的行为,是向不法行为宣战,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遗憾的是,理想是丰满的,而现实总是骨感的。就垃圾短信而言,尽管禁令不断,但因为有通信商自身的参与,一直屡禁不止;至于电视购物,禁令不多,执行力度也不大,如今依然活跃在电视屏幕上。有这样的前车之鉴,那禁公众号集赞将走向何方?在各方利益的搅动下,这项行为最终的结果,也将成为制度实施的试金石。 客观地说,公众号集赞行为存在欺诈的几率是很大的,因为动不动就是免费游,免费领礼品,而兑现的难度却非常大。光有噱头而不能兑现,是欺诈无疑。 禁公众号集赞的行为,其用意也不言而喻。一方面,让微信的朋友圈回归本意,而不是商品的展示场。另一方面,这也是在表明一种姿态,即在网络欺诈行为不断涌现的现实氛围里,一些大的互联网公司理应承担起必要的社会责任,作出自己的努力,从技术上对网络欺诈行为进行防范。 禁公众号集赞的行为,正如网友质疑的那般,不可能将欺诈行为连根拔起,而只是一个技术防范而已,可期待但不可依赖。真要遏制住欺诈行为,还需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每一个人都应提高安全防患意识,要坚守天上不会掉馅饼的底线;另一方面,对于任何欺诈者,都应让法律亮剑,让其付出惨重代价。唯有如此,才能从源头上遏制欺诈行为的发生。换言之,禁公众号集赞最大的价值,仍是一堂反欺诈课,这能带给我们足够的警示与提醒。龙敏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