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国家统计局中山调查队(下称“国中调”)发布《中山网民媒介行为与网络舆情》报告,对网民获得信息的方式、偏好、内容以及对网络舆论的认知进行了调查。逾7成受访者认为网络谣言危害大;近7成网民指出,有关部门尽快公布真相,才是最“靠谱”的危机公关“利器”。 辟谣“利器”:尽快公布真相 报告显示,71.6%的受访者认为网络谣言危害大。 怎样治理才有效? 在可多选情况下,“相关部门尽早公布真相”最被受访者认可,选择该项的占68.2%。“加强信息监控,删除谣言”也较受重视,选择该项的占51.7%。选择“严惩造谣传谣行为”的占46.3%。 选择“加强宣传,提高网民识别谣言能力”和“加强舆论引导”的受访者,分别占39.3%和31.3%。4.0%的受访者选择“其他”。 同时,8成受访者认可“建立网络宣传工作者、网络评论引导者、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的三支队伍建设”,认为这将有利于加强网络引导。曝光问题:网络问政平台受认可 问及“当你有问题需要曝光,你会选择何种方式”时,在可多选情况下,受访者最青睐“放到自己的微博微信”和“放到QQ群并与网友讨论”两种,选择这两项的均超过一半以上。排在第三位的是“上本地网络问政平台曝光”,占21.8%。 虽然选择网络问政平台曝光的仅占两成,但74.2%的受访者认可网络问政的作用。 据介绍,2010年7月,中山网络问政平台开通。 截至2013年6月,已设网络新闻发言人单位135个,共发表话题10812个,网络发言人回帖10982个,平台流量平均约6000人次/天。 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4月16日至2014年3月31日这11个半月时间,网友在中山网络问政平台共发表话题5749个,平均每月发表话题约500个。建议:网络舆论不可预知,应提高网民素养 报告指出,网络舆论的形成遵循着以下规律:新闻网站报道或网友爆料-网友转发和讨论-形成网络舆论焦点-媒体跟进呼应、挖掘新的事实,网民参与挖掘-有关部门应对-再掀波澜 (假如应对不当)-再次应对-真相大白、定论形成或问题处理完毕-网友注意力转移-网络舆论消解。 报告强调,与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不同的是,网络舆论产生的过程中,受众(网民)的主体性、主动性大大增强。他可以是消息源,是围观者,也可以是真相的发掘者。围观的力量也很惊人,不仅给有关部门施压,同时也有可能转为线下群体性事件,成为新闻事态发展的一部分,具有不可预知性、瞬间爆发性、难以控制性。 报告建议,要办好主流网络媒体,坚持正面引导。针对网民多用手机上网的特点,充分利用大数据,用微博、微信等形式推出符合网民个性需求的资讯套餐;畅通渠道倾听群众呼声;健全法律法规,严惩造谣传谣行为;通过公益宣传、广告、活动等提高网民网络媒介素养,鼓励网民对网络不文明、网络犯罪行为进行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