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2023年中山市特聘人才政策专题解读新闻发布会举行,对今年特聘人才评定优化方向、特色亮点进行解读
“即报即聘”让更多高层次人才“想来”“能来”
发布时间:2023-08-26 来源:中山日报


8月25日,2023年中山市特聘人才政策专题解读新闻发布会在中山市网上新闻发布厅召开。记者 孙俊军 摄

8月25日,2023年中山市特聘人才政策专题解读新闻发布会在位于中山日报社16楼的中山市网上新闻发布厅暨海外传播中心举行。

去年4月,中山市创新提出特聘人才制度,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吸引了近千名人才报名参评,最终236人获特聘人才称号。

今年上半年,市委组织部牵头联合企业管理、科技创新、宣传文化、教育卫生、农村农业等七大领域主管部门,进一步优化完善了特聘人才评定方案和指标体系。

本次新闻发布会上,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教育体育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生健康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对2023年中山市特聘人才评定优化方向、特色亮点进行解读,并就各领域相关问题回应社会关切。

已发放首期补贴近2300万元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张远梁介绍,2022年4月,市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审议通过了《中山市新时代人才高质量发展二十三条》,部署实施“中山英才计划”,明确实行“特聘人才”制度,这也是“中山人才二十三条”中最具分量的一个创新举措。

“特聘人才”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坚持“破四唯”与“立新标”并举,将过去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为主的单一评价主体调整为7大部门分别评定;在评价标准上,不再直接凭学历、职称、荣誉、奖项认定人才,而是改为向创新价值较大、专业能力突出、业绩成果显著、作出积极贡献的人才倾斜。这些新举措与中央、省委人才工作会议关于优化人才评价机制的有关精神高度契合,也得到了全市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响应。

首批特聘人才评定工作共评出人才236名,并在今年第十届中山人才节期间全面入聘。目前,已按比例发放特聘人才首期补贴近2300万元,同时积极优化人才医疗、住房、教育等政策,从多个层面对贡献突出的优秀人才给予更高礼遇,有力保障优秀人才扎根中山创新创业。

为新引进人才开辟即报即聘绿色通道

张远梁介绍,今年,中山市特聘人才评定工作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动态,优化7个领域特聘人才评定指标。比如,企业经营管理领域坚持以制造业当家为导向,拓宽举荐企业范围,挖掘更多初创型、成长性企业人才;科技创新领域以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要求为引领,放宽申报人员范围,将专业技术成果摆在首位,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农业农村领域坚持学历学术型和实操技术型并重,深入挖掘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田秀才”与“土专家”,为落实市委强镇兴村“1388”行动方案提供人才支撑。

“需要强调的是,从今年开始,仍在相关计划资助期内的人才可参评特聘人才,评定入选后保留资格三年,待相关计划资助期满再签订聘约,享受特聘人才相应待遇和服务。属原市紧缺适用高层次人才的,核发新旧待遇差额。”张远梁表示。

今年,中山市特聘人才评定工作专门为新引进人才开辟即报即聘绿色通道。在原有按评分指标体系评定方式的基础上,增设按特别引进条件评定方式。对上一年度1月1日以后入职中山,或有意向到中山全职工作的人才,只要符合特别引进条件,实行随到随核、即核即聘。特别引进条件重点向新引进人才倾斜,为各单位常态化招才引才提供政策支撑,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集聚中山。

今年,以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为试点,在人才自主评审上充分授权,下放企业经营管理和科技创新两个领域特聘人才评审权限,直接拿出部分名额由“两区”评定,支持“两区”结合产业特色与人才需求制定差异化指标,集聚产业发展急需人才。同时,今年还将进一步优化评定系统,实现全流程在线申报,有效落实镇街初审权与推荐权。

“希望通过今天的新闻发布会,进一步动员和邀请海内外各领域人才,包括已来中山的人才和有意来中山的人才踊跃申报参评,让更多人才了解中山、扎根中山。”张远梁表示。

【2023年各领域变化细读】

■宣传思想文化领域  提高业绩评价比重

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张忠诚介绍,今年,中山在总结去年的经验基础上,优化并印发《中山市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特聘人才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今年《细则》有两个亮点:一是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特点更加鲜明。今年,宣传思想文化领域设立的特别引进条件类型多、跨度大,包括社科理论、新闻媒体、文化文艺、网信等多个领域。为了让条件设置涵盖所有领域,市委宣传部多次征求各行业主管部门、领域专家、特聘人才的意见,修订条件目录10余次,形成了现在的包含40条认定标准的《特别引进条件目录》;二是评分体系更加完善。经过多次征求意见,今年在评价指标设计上适当降低学历学位的比重,提高业绩评价比重。针对去年社科类专业技术成果指标较少的情况,有关部门专门组织市社科联、社科界专家、特聘人才召开座谈会,完善相关指标,力求更加科学精准评价人才,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统一,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并重。

张忠诚表示,今年的宣传思想文化领域计划重点引进符合“文化兴城”需要的人才,包括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社科理论人才、传播中山人文之美的新闻媒体人才、创作文艺精品的文化文艺人才,以及维护网络安全、建设数字化平台的网信领域人才。

■教育和体育领域  引才周期大幅缩短

市教育体育局副局长黎国喜表示,2023年教育和体育领域特聘人才评定方式更新为按指标计分和按特别引进两种,并在已有的评价指标体系表外增加了《特别引进条件目录》。

主要特点体现在多方面:一是突出分类评价原则。2023年评价指标体系将分为高教、普教、中职、体育四个序列独立呈现;二是突出影响力、紧缺性和贡献度。适当提高了专家评价权重,综合考量人才在各自领域的影响力和实际贡献;三是突出评价标准的综合性、多元性和包容性。根据不同序列人才特点赋予不同指标激励项,科学设置评分比例及数值,既要“高精尖缺”高端人才,也要实用型专家;四是突出“引”才决心。特别引进是一种“即来即核”“一事一议”的个性化引才模式,极大缩短了引才周期,快人一步完成人才引进;五是突出不拘一格选才引才。今年的参评范围在去年基础上,增加了与我市民办学校、教育培训机构、相关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等签订劳动(聘用)合同或意向书的人才。

■科技创新领域  凡是科创人才均可参评

市科技局副局长钟国强介绍,在总结去年特聘人才评定工作经验基础上,市科技局今年进一步优化了科技创新人才评价标准,修订印发了《中山市科技创新领域特聘人才实施细则》。

主要有几方面亮点:一是评定对象范围更广泛。去年评定对象范围主要面向重点科研平台和市级以上创新创业科研团队,今年则只要是科创人才都可以参评,更好地发掘创新价值大、专业能力突出、业绩成果显著、贡献杰出的科技创新领域特聘人才;二是评分指标更加全面。今年的评分指标体系囊括了专业技术成果、成果转化情况和社会经济贡献度等,全面反映特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尤其注重考量特聘人才取得的科研成果;三是今年科技创新领域特聘人才评分指标体系表中,专门设置了申报人是否参评过科技创新科研团队的评价项;四是首先增设了特别引进条件,符合条件者就可直接评定为相应档次的特聘人才,鼓励用人单位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其次,参评名额没有限制。按特别引进条件引进的,满足2022年1月1日以后入职中山,已签订劳动(聘用)合同,并依法在中山参加社会保险或缴纳个人所得税的就可以参评;若还未入职,但有意向到中山全职工作的市外人才,已签订意向书的也可以参评。按指标计分参评的话,申报人自评分值达到45分以上就可以参评。

■农业农村领域  增加镇街推荐参评方式

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吴敏华表示,今年市农业农村局明确了农业农村领域特聘人才定义,界定符合农业农村领域特聘人才的工作范围。

将博士特别引进附加条件单列出来,让人才激励导向更加精准。针对我市从事农业农村一线工作的博士较少的情况,市农业农村局制定相关目录,符合条件的博士经审核即可入选特聘人才,到中山工作后除领取中山青年后备人才补贴外,还可叠加领取特聘人才补贴。

为有效挖掘农业农村领域“土专家”“田秀才”,今年专门增加镇街直接推荐参评方式。各镇街主要从实践经验、行业影响力、生产带动性等方面,每年推荐1到2名优秀人才参评农业农村领域特聘人才。今年农业农村特聘人才评定坚持“两条腿”走路,学历学术型和实操技术型并重。

■企业管理领域  举荐企业范围更宽、数量更多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徐勇哲介绍,今年的评定进一步突出了人才对企业经营发展的贡献,拓宽了举荐企业范围领域,优化了评分要素体系,开通了对优秀人才特别引进渠道。

主要呈现以下四大特点:一是突出考量人才对企业的贡献和企业对中山的贡献。企业根据人才对企业经营发展作出的贡献大小确定举荐参评人选,强化用人主体的自主权;二是拓宽举荐企业范围。今年举荐企业范围更宽、数量更多,包括上一年度营业收入1亿元以上工业企业,上一年度营业收入增长10%以上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市专精特新培育企业,上一年度营业收入增长10%以上且实施首席信息官(CIO)制度已备案的规上、限上企业;三是优化人才评定指标体系。修订完善评分标准,设定专业能力、创新价值、企业贡献、个人业绩贡献四方面16个评分项目;四是开通优秀人才特别引进渠道。对曾担任过世界500强企业、中国50强企业高管,中国服装设计金顶奖、中国专利金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十三类人才,开通随到随核、即核即聘的绿色通道。

■卫生健康领域  23类人才实行随到随核及公示

市卫生健康局副局长欧阳刚劲表示,2023年卫生健康领域特聘人才评定工作按指标计分和特别引进两种方式进行,在专业设置、评定条件上进一步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持续强化特聘人才的头雁作用。

主要体现在“五个聚焦”,一是聚焦紧缺专业人才。将群众急需的医疗卫生健康紧缺专业纳入指标评价体系;二是聚焦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对镇街单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不同区域、不同单位级别,按2个维度予以倾斜加分;三是聚焦医教研融合发展。科学评价获奖、论文、专利、科研等专业技术成果及荣誉。鼓励长期投身一线、在临床服务上作出重大贡献的专家,也支持培养临床服务与应用研究均有所长的复合型人才;四是聚焦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重点突出了中医药人才评定权重和导向,将“名中医”“岐黄学者”等中医药领域专家纳入特别引进条件目录;五是聚焦加速人才引进。将医疗卫生行业急需紧缺的重点人才纳入引进范围,对“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国医大师”荣誉称号获得者,“全国名中医”荣誉称号获得者等23类人才实行随到随核及公示。

■综合领域  新增高技能人才评分体系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人才科科长、四级调研员金晶介绍,对于新兴行业以及高技能人才,比如电商、物流、数字化以及现代服务业等行业,建议选择该领域来申报。

今年综合领域特聘人才评审分为按指标计分参评和按特别引进条件参评两种。指标计分参评不仅为专业技术人才优化了普适性指标体系,同时为高技能人才群体新增专门的指标体系。“今年新增的高技能人才评分体系主要面向基层和生产一线的各行业高技能人才,对高技能人才的评价较以往更为客观科学。”金晶表示。

特别引进条件参评可参考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近期公布的《中山市综合领域特聘人才特别引进条件目录》,获得有关荣誉、奖项,且2022年1月1日以后入职中山的人才或有意向到中山全职工作的市外人才申报特聘人才,实行随到随核,即核即聘。

记者 王帆

◆编辑:龙慧◆二审:苏鹏蕴◆三审:周亚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