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频道
亚洲奖项背后的中山担当!中山规划院以更新智慧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5-10-10 来源:中山+

近日,中山城建集团下属中山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山规划院”)联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打造的《中山富华道及周边老旧小区更新》项目,从国内外150余家单位申报的近300个项目中突围,斩获2025年度AURA亚洲城市更新奖城市设计奖银奖与景观环境设计优秀奖,成为中山市在该奖项评选中摘得最高奖次的项目。

这一亚洲级奖项,不仅是对单个项目的专业认可,更是对中山本土规划设计力量硬核实力的集中彰显。透过富华道片区的系统焕新,中山规划院深耕本土、服务城市发展大局的国企担当与技术积淀愈发清晰。

民生视角破题:老街区的“新生密码”

富华道,这条贯穿中山西区的城市主干道,曾是上世纪90年代中山改革开放的“窗口”,见证过商圈的鼎盛繁华。但随着城市发展重心转移,片区逐渐陷入“成长的烦恼”:建筑立面斑驳脱落,人行道狭窄拥挤,10处老旧小区内公共空间匮乏、路网混乱,消防通道堵塞成为居民心头的“老大难”,商业活力也随人气流失而衰退。

“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涂脂抹粉,而是要在保留城市记忆的基础上,抓住居民的真实需求解决民生痛点、构建邻里和谐的活力社区。”中山规划院项目负责人的话,道出了团队的核心思路。面对这一典型的老城改造困境,规划院没有选择“大拆大建”的粗放模式,而是创新性地以“城市设计引领+微改造落地”的双重路径,从宏观到微观构建系统解决方案。

《中山富华道及周边老旧小区更新》项目效果图

在城市设计层面,规划院以“中山改革开放窗口”为主题,将富华道划分为改革开放风貌、民俗文化、现代商业、城市门户四段特色街区。通过街景整合与道路退缩空间一体化设计,统一规划沿街广告牌位,让曾经杂乱的街道变得通透有序。“现在整条路亮堂多了,周末来逛街的人明显多了,生意比以前好了三成。”沿街经营副食店的王先生深有感触。

深入社区肌理的更新更见功力。针对10处老旧小区普遍存在的路网梗阻问题,规划院构建“外联内畅、分级清晰”的路网体系,实现消防车辆100%通达,从根源上消除安全隐患。在长乐新村与景裕新村,设计团队打破小区权属壁垒,将闲置荒地“拼”成景观长廊、慢行跑道与邻里中心,配套建设无障碍通道与适老化设施,让“边角地”变身服务3090户居民的“幸福空间”。

长乐新村、景裕新村景观长廊改造后(实景图)

景裕新村公共活动场地(实景图)

“我们不只是改房子、修道路,更是在重构社区生态。”项目设计师介绍,通过推动物业、居委会与居民代表共商共建,建立起设施维护、空间管理的长效机制,让更新成果真正可持续。这种兼顾“风貌提升、商业振兴、民生改善”的更新模式,正是项目打动27位国际评委的关键所在。

三十九载积淀:本土强院的“实力底气”

富华道项目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中山规划院三十九年专业深耕的必然结果。自1986年成立以来,这家中山本土唯一的国有综合性勘察设计机构,始终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在一次次实践中锤炼出覆盖城市建设全链条的核心能力。

中山市规划设计院。

2024年,中山规划院通过增资扩股引入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作为第二大股东,实现了资源整合与技术升级的“双重赋能”。依托这一发展契机,规划院在城市空间规划、市政交通设计、建筑工程设计、测绘信息服务四大核心领域持续发力,形成了“前期研究—方案设计—落地实施—后期评估”的全周期服务体系。近两年,其专业实力持续获得高阶认可:2023年,合作参与的“中山市联合测绘(多测合一)信息平台建设及数据质检项目”,荣获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铜奖,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效率提升提供技术支撑;2024年,参与编制的《百年城脉·广府社区——从善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规划及详细设计》,斩获大湾区城市设计大奖专业组别入围提名奖,成为中山市在此赛事中唯一获奖项目。

在规划领域,规划院是中山城市发展的“智囊团”。从编制《中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确立城市发展蓝图,到完成《中山市2023年度城市体检报告》为城市“问诊把脉”,再到独立制定《中山市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标准与准则》规范行业实践,其专业成果已深度融入城市治理的每一个环节。2025年,规划院参与编制《广东好小区技术导则》获“突出贡献单位”称号,参编的《中山市好小区好房子建设指引(试行)》获市住房城乡建设局感谢信致谢,彰显了其在行业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

在工程实践中,规划院的足迹遍布中山城乡。在“百千万工程”一线,五桂山桂南村的农房风貌管控、黄圃镇横档村的典型村培育等项目,都留下了其从概念设计到施工落地的“陪伴式服务”印记;在“工改”战场,东凤镇全域改造中,其创新的“消防合规+规划适配+空间挖潜”方案,成功破解小宗地改造“退让范围过大”的难题,为镇域经济壮大扫清土地瓶颈;在民生工程领域,东区月湾路保障性租赁住房改造项目斩获“中山市民点赞十大金奖”并入选省级优秀案例,成为老旧小区改造的“中山范本”。

三十九年深耕,中山规划院累计完成各类项目2000余项,斩获省、部级优秀设计奖项75项,市级奖项130余项。这些沉甸甸的成果,共同铸就了富华道项目登顶亚洲奖项的“实力底气”。

本土深耕赋能:服务城市的“国企担当”

“作为本土国有设计机构,我们最懂中山的街巷肌理与民生需求。”中山规划院负责人的话,精准概括了其核心竞争力。这种扎根本土的洞察力,让规划院的服务总能直击城市发展的痛点难点,也成为各镇街、行业主管部门信赖的合作伙伴。

在城市更新领域,富华道项目打造的“规划引领—路网重构—资源联动”三维模式,已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山经验”。针对不同镇街的差异化需求,规划院能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对于商业衰退型街区,可复制富华道“业态升级+空间重塑”的振兴路径;对于老旧小区集中区域,能推广“微改造+长效治理”的民生改善方案;对于城乡结合部,可借鉴“资源整合+风貌提升”的融合策略。

在乡村振兴战场,规划院的“本土优势”更为凸显。五桂山街道桂南村改造中,设计团队深挖客家文化元素,将农房风貌提升与生态保护、文旅发展相结合,既保留乡村韵味又满足现代生活需求;黄圃镇横档村项目中,以文化为线,串联当地资源优势,营造稻田中心主要景观稻田塔亭,优化闲置区域功能设置,精心设计多功能为一体的特色稻田驿站。

五桂山旗溪村农房风貌改造前。

改造后。

在重大战略落地中,规划院始终冲锋在前。深中一体化进程中,深度参与深中跨市公交枢纽站建设全过程,以交通规划助力区域互联互通;“9+2”道路沿线整治与广澳高速风貌提升工程里,用精细化设计擦亮城市“门户窗口”;智慧城市建设中,致力中心城区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普查数据建库,构建起城市地下“一张图”,为规划管理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深中跨市公交博览中心公交枢纽(实景图)

“精心设计、优质高效”的质量方针,“诚实守信”的经营之道,让中山规划院成为中山城市建设的“稳定器”与“加速器”。从国土空间规划到建筑工程设计,从测绘勘察到市政工程设计,规划院的四大业务模块已形成协同效应,能为镇街与行业主管部门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

标杆引领未来:绘就宜居中山新图景

富华道项目的获奖,是中山规划院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更是其迈向更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作为中山城建集团下属控股子公司,这家本土强院正以“专业化、综合化、一体化”为方向,向着“国内一流的区域性综合型现代化强院”目标迈进。

“这一亚洲奖项,是认可更是责任。”中山规划院负责人表示,未来将以富华道项目为样板,在城市更新领域持续发力,打造更多兼具人文关怀与示范价值的标杆项目。在技术创新上,将深化数字化与规划设计的融合应用,构建更智能、更精准的技术服务体系;在服务模式上,将升级“陪伴式”服务,从项目前期调研到后期运营评估全程参与,确保设计成果落地见效。

面向大湾区发展大局,中山规划院正进一步拓展服务边界。在城镇建设领域,聚焦低效用地改造与产业园区升级,助力镇域经济提质;在民生保障领域,深耕老旧小区改造、保障性住房设计,推动“完整社区”建设;在生态保护领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助力韧性城市、宜居城市建设。在建筑工程设计领域,中山规划院以民生保障项目彰显专业高度,由其独立设计的军转干部经济适用房住宅小区第一期工程、市军转干部住宅小区二期工程,凭借“功能适配+人文关怀+生态宜居”的创新设计,斩获2024年度中山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一等奖。2024年,中山规划院共8个项目获中山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殊荣。市政交通设计方面,规划院构建起“跨市动脉—镇域干线—社区微循环”的全层级服务体系。深度参与城市交通规划设计工作,精心设计中山市人民医院新院区、港祥隧道等多个区域的交通疏解方案、东凤镇道路交通专项规划等,完成长江路-南外环交叉口北进口改造、黄圃镇横档村振兴路-创业路道路改造、华柏路升级改造等多项交通规划和设计工作,助力畅通、升级城乡交通“毛细血管”。

从富华道的景观长廊到桂南村的客家新居,从东凤工改的厂房新貌到深中通道的交通枢纽,中山规划院的设计印记已深深镌刻在城市发展的脉络中。这个沉甸甸的亚洲奖项,不仅见证着一个项目的成功,更彰显着一家本土国企的专业实力与责任担当。

在中山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中山规划院正以科学规划筑造理想之城,用精心设计链接更远未来,为各镇街发展、各行业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规划智慧与设计力量。

记者 张房耿

◆编辑:吴玉珍◆二审:郑沛锋◆三审:赵伟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