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敬老院② | 三乡镇颐老院用心提供“家”的温暖,守护长者身心幸福
发布时间:2025-11-24 来源:中山+

“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近年来,中山积极响应国家、省关于养老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的号召,优化整合农村敬老院,通过整合资源、提升质量、消除隐患,打造一批质量优良的区域性敬老院,推动敬老院养老服务质量稳步提升,全面护航中山老年人的幸福晚年。近日,记者探访发现,三乡镇颐老院借着区域性敬老院建设的东风全面提升了院内设施,用心为老人打造家的温暖,守护老年人的身心幸福。

始终将老人的幸福摆首位

“从院长到护理员,都把我们当亲人!”11月上旬,早操时间结束不久,75岁的杨姨在三乡镇颐老院的活动室内,谈起这里的生活,眼中泛着泪光。作为一名东北退休干部,杨姨曾因帕金森病和丧夫之痛陷入低谷,换过10个家庭保姆仍难获妥善照料。如今,在这家颐老院住了16个月,不仅生活起居得到悉心照料,更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

三乡镇颐老院全院占地面积3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主要为特困供养对象及特殊老年群体提供集中供养、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服务。从最初为解决本地养老问题创办,到如今成为区域养老资源整合的重要节点,这家颐老院已悄然走过四十年历程。截至目前,院内入住老人98人,包含政府供养和自费对象;护理员、驻院护士、社工等工作人员共33人,撑起了老人们的日常照料工作。

今年3月,随着养老资源优化整合的推进,三乡镇颐老院迎来了坦洲、神湾两地撤并敬老院的30余名老人,加上自费老人,新增人数近40人。“神湾过来只要十来分钟,坦洲走快线也很快。”院长程琼华介绍,地域相近为撤并提供了便利,但初期的挑战却不少。即便如此,三乡镇颐老院始终把老人的幸福感放在首位,努力适应变化,进一步细化全院职工职责分工,不断提升服务质量,用“真诚”让兜底保障充满“家”的温度。

“吃饱穿暖”也要“精神富足”

清晨7点半用早餐、8点半晒太阳、9点做早操、10点半喝汤、11点用午餐……老人们在三乡镇颐老院的一天充实而规律。记者到时,老人们正跟着《欢乐颂》的旋律做早操,其中不乏坐在轮椅上行动不便的老人,他们晒着太阳,活动手指,面带笑意。“不管老人能不能自理,我们都会把他们带到广场做操,这样能让他们呼吸新鲜空气,锻炼身体,又能融入群体,不感孤单。”护理员徐晓燕说。

老人们集中做早操。见习记者 方馨娉 摄

“叻叻猪来噶。”“漱漱口,擦擦嘴,把那只手拿出来吃东西。”11时许,记者在颐老院食堂看到,老人们按自理能力整齐列坐,护工们或为自理老人备餐打饭,拿剪刀将不易咬断的菜品仔细剪成碎段,或为不能自理的老人逐一喂食,不时送上言语鼓励,给足了“情绪价值”。徐晓燕介绍,颐老院保证老人每餐按“一大荤一小荤一素菜一汤”的标准,针对流食、软食、硬食需求分类准备,保证营养摄入,全力守护老人健康。

11时许,护理员为老人喂饭。见习记者 方馨娉 摄

三乡镇颐老院的老人们,分为自理、半自理、全护理三个等级,比例约为1:2:1。对于坐轮椅、需协助洗澡的半自理老人,护理员会定时帮其清洁;对于卧床、需鼻饲的全护理老人,更是24小时关注,每两小时巡视一次,确保翻身、换尿片及时。“有些老人有认知障碍,洗澡时会抗拒,甚至动手打人,护理员手臂上常带着伤,但从没人抱怨。”徐晓燕说,面对护理压力,为了规范服务,颐老院进一步强化培训考核,每周、每月开会强调护理规范,通过相关案例开展道德教育,用制度为老人筑起“安全网”。

不仅如此,颐老院十分注重老人的精神需求。每天下午,绘画手工、影视剧连播、粤剧欣赏、读报分享等活动轮番开展;春秋两季,颐老院还会联合周边学校家委会,组织老人到桥头村等附近景点开展户外活动;每季度举办一次生日会,让老人们感受到“时刻被惦记”的集体温暖。8月底,颐老院刚刚举办了一场歌唱大赛,老人们在独唱中一展歌喉,也在合唱中共享欢乐时光。“我们还在视频号记录这些瞬间,让家属和社会看到老人们的快乐。”徐晓燕说。

院长程琼华与陈叔交谈。 见习记者 方馨娉 摄

今年62岁的陈叔于2016年入住坦洲镇颐老院,今年随撤并搬到这里。对于半年来的变化,陈叔直呼“很好”,环境好、人也好,最重要是日常活动很丰富。“最钟意就係睇《七十二家房客》啦!”陈叔说,每逢周一、三、五,三乡镇颐老院便会在活动室组织老人观看粤语影视剧,而《七十二家房客》最受老人们欢迎。“歌唱大赛我仲合唱咗,唱得好好噶!”谈话间,老人的面孔满是骄傲。

热爱这个地方,真拿它当成家”

“陈叔呢,性格比较开朗,喜欢说话;阿华就比较内向腼腆,说一句就要害羞。”饭点,90后护理主管陈树和便忙着推起轮椅,护送老人们往食堂去。医科毕业的他在三乡镇颐老院当护理主管快一年,能熟记每一位老人的名字、身体情况、性格特征,就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听不同乡镇口音也游刃有余。“颐养院的工作比在医院更需耐心,到了这个年纪,老人就好像小朋友一样,要时刻留意他们的需求。”陈树和说,神湾、坦洲的颐养院并入后,大家庭变大了,流向每一位家人的关爱也丝毫不能少。

“我热爱这个地方,真拿它当成家。”杨姨的话道出了不少老人的心声。曾是知青、做过干部的她有着要强性格,人到老年,却因身体原因一度颓废。来到三乡镇颐老院后,院长的关怀、护理员和社工们的照顾,让她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这里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从院长到护理员,都把老人当亲人,用心用情去做事,贴心地服务,让你心里头热乎乎的。”她感慨,“现在人们的价值取向变了,但这里的人守住了自己,真做到了替国家扛重任,为儿女解忧愁。”

去年,刚从东北南下的杨姨面临人生地不熟的茫然,女儿在珠海工作,无法时时兼顾。于是院长和颐老院的工作人员们,成了她最亲近的家人。“心不老,人就不老。”杨姨说,老人不仅需要物质的照顾,精神层面的空虚更需填补。虽然颐老院的条件不算宽裕,仍万事巨细,给予老人“从头发到鞋子”的关心,坚持给大家举办各类丰富老年生活的文娱活动。院长程琼华成了她“一见不着心里头就空落落,一见着心里就踏实”的“新女儿”;教画画的义工亦邻老师则成了唤起她生活热情的“艺术缪斯”。“现在回家待4天就想回来,这里有我的精神寄托。”她笑道,如今的杨姨,重拾了年轻时的精神气。

杨姨谈起在颐老院里的生活。见习记者 方馨娉 摄

程琼华说,养老事业需要更多理解与支持。面对人员、资金、设备等多重压力,三乡镇颐老院始终坚守初心,不仅承接区域养老资源整合任务,更努力提升服务质量,从关注老年人的生活起居到心理健康、精神富足,努力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在这里安享晚年。

见习记者 方馨娉 记者 李颖奇

◆编辑:吴玉珍◆二审:郑沛锋◆三审:周亚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