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炬高新区联富社区:拆围建绿,为多元业态“定居”腾空间丨“百千万工程”每天在变化
发布时间:2025-11-27 来源:中山+

11月25日的中山火炬高新区联富社区,处处是“破与立”的生动画面:醒狮公园工地上机械轰鸣,工人正为木棉树下的景观步道铺设石粒;濠头涌两岸,志愿者与村民合力栽种新捐的草皮,太阳能路灯在暮色中静待点亮;百年青云桥旁,施工队忙着将旧泵房改造为咖啡屋,乡村创业者的梦想正随着砖瓦的堆砌而逐渐清晰……这片“全域动工”的图景里,尘土与绿意交织,新业态与旧肌理共生,一场以拆围建绿为支点、资源聚合为杠杆、产业造血为动能的变革,正让这个毗邻高铁中山站的社区,从碎片化的城乡结合部蜕变为农商文旅融合的“绿色走廊”。

空间突围:
拆围建绿激活沉睡空间

濠头涌畔,青竹沿着堤岸舒展枝叶,风过时沙沙作响;澄澈的河水里,几尾小鱼摆尾游过,偶尔泛起细碎涟漪;河堤上新修的步道虽不宽阔,却干净整洁,成为村民闲时散步的好去处。

濠头涌畔,成为村民闲时散步的好去处。记者 缪晓剑 摄

这条曾经被杂草和违建侵占的河道,由于两岸土地权属复杂,长期处于“治不净、禁不止”的治理窘境。“就在近几个月,我们以‘百千万工程’为契机,打破了权属壁垒,以该片区为切入点,推动拆违建绿行动全面推进。”联富社区“百千万工程”工作组组长刘书镐说。

在离河涌不到两米的地方,作为拆围建绿核心阵地之一的醒狮广场,也正如火如荼地建设中。不久之后,这片曾经被围挡包围的荒地同样将迎来“大变身”,成为醒狮文化活动与居民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值得一提的是,原有的百年木棉树将被保留为精神地标,为打造“木棉树下的村民议事角”提供承载空间。

作为拆围建绿核心阵地之一的醒狮广场,正如火如荼地建设中。记者 缪晓剑 摄

拆除围挡不仅是把空间打开,更要将人心的隔阂一并打破。联富社区居委会主任黄继敏介绍,作为中山市“百千万工程”典型村,社区坚持以“思想破冰”引领“空间突围”,通过“百千万工程”工作组与社区领导班子成员带头拆违通路、党员干部逐户走访,带动村民主动腾退闲置用地。近半年来,联富社区累计拆除3公里围挡,10间危房,新增绿化面积约2.6万平方米,将碎片化土地整合为连片发展空间。

依托社区紧靠高铁中山站、地铁、高速路出口,以及富逸城等商圈的区位优势,这些连片发展空间正被精心规划为停车场、集装箱集市、口袋公园、休闲营地等多元业态载体,为农商文旅融合发展注入可持续动能。

资源聚合:
多方携手共绘发展同心圆

打开空间,是乡村发展的第一步,如何将空间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则考验着基层治理的智慧与格局。联富社区拒绝“等靠要”,以“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为引领,形成了以党员干部带头,群众广泛参与,乡贤、企业家踊跃捐资出力的发展合力。

一度被村民戏称为“手搓”公园的濠头涌河岸公园,正是这种合力的生动写照。冬日漫步在公园内,只见零星垂钓者闲坐岸边静享垂纶之乐,河岸两旁稻浪翻滚,以“穗月留声”为主题的濠头稻田音乐生活季活动将在此精彩上演。

濠头村的稻田一片金黄,濠头稻田音乐生活季活动将在此上演。记者 缪晓剑 摄

“以前这里是一片烂泥地,大型机械根本进不来,全靠党员干部和村民一锹一锹挖,把路开出来之后,再在区属国企的助力下,一步步将步道建了起来。”联富社区党委书记孙振云指着眼前近400米长的公园步道感慨道,除了开路,路边的草皮也是大家铺上去的,这几天新到的太阳能路灯,村民也在忙着安装。这种“自己家园自己建”的氛围,正成为冬日里最温暖的底色。

忙着安装太阳能路灯的村民。记者 缪晓剑 摄

要推动乡村发展,光靠一群人的单打独斗显然不够。为此,联富社区积极发动乡贤和企业家参与社区建设,将“苦干实干先动起来”的凝聚力转化为“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持久动力。

国企龙建集团牵头农房风貌提升,区城建集团捐赠草皮美化绿地,广东狮子会乐爱服务队捐赠的太阳能路灯照亮夜行路,湖北咸宁商会赞助街道改造设计费,市委台办捐赠建设街心公园,市公路事务中心、中山路桥公司等单位捐赠沥青渣、铺路石粒等建材……据统计,目前已有10多家企业通过“万企兴万村”行动结对帮扶,累计投入物资价值超1000万元,帮扶资金达606.7万元。

“企业不是旁观者,而是共建者。”龙建集团项目负责人赵鑫禄表示,完善的社区基础设施最终会反哺企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这种双向奔赴的共建模式,正让联富社区的振兴之路越走越宽。近几月来,该社区已建成7个街心公园、4个停车场和1个休闲营地,通过濠头商业大街的提升、醒狮文化主题公园建设等,串联起一条近2公里的融合了农田、山水、商业、人文特色的历史景观步道。

产业导入:
农文旅融合蹚出增收新路

拆出来的空间、聚起来的资源,正为联富社区勾勒出清晰的产业轮廓:依托交通区位、山水农田、历史底蕴的优势,打造“文旅消费圈”;利用腾退空间建设休闲营地,发展都市农业;引入专业团队运营文创市集,形成“喜迎天下客”的消费场景。

这片特色侨房将被打造成一个年轻态的文艺聚落,融入咖啡餐饮、非遗手作、直播、共享办公空间等多元业态。记者 缪晓剑 摄

作为实现这一蓝图的执行团队,各强村公司正通过创新探索,积极盘活闲置资源,因地制宜拓展增收渠道。濠头股联社有效盘活闲置建筑堆放场,打造“誉景工业园侧美食夜市”,仅利用4个集装箱商铺即实现年增收7万元;濠二小区强村公司则聚焦侨房资源,对6间连片闲置侨房碉楼实施强村托管并引入新业态,激活历史建筑价值,打造特色空间引流。目前,已完成3间侨房的托管租赁,为周边侨房及土地的活化利用提供了可复制的“强村模式”。

侨房承租方负责人吴丹丽表示,作为本村媳妇,她一直很想在家乡做点实事。她计划将这些特色侨房打造成一个年轻态的文艺聚落,融入咖啡餐饮、非遗手作、直播、共享办公空间等多元业态。目前,该项目已经启动装修改造,预计最快明年春节前可对外开放,不仅租金翻了3倍,招聘人员也将优先考虑村民。

百年老桥青云桥边,新业态主理人曾乾洪的创业梦想也在逐步照进现实。他租下桥头老宅,计划打造集美术、设计、摄影等功能于一体的文艺爱好者空间,也重拾儿时在乡野间奔跑的自由与宁静。

站在濠头涌绿道上远眺,高铁列车呼啸而过,近处稻浪翻滚,公园内孩童嬉戏,改造后的农房错落有致。这场始于“拆围建绿”的变革,不仅重塑了社区空间形态,更激活了城乡融合的内生动力。当北风再次吹拂这片热土,扬起的不再是尘土,而是充满希望的发展种子,在“百千万工程”的引领下,成长产业兴旺的参天大树。

记者 郑建玲 付陈陈 缪晓剑

◆编辑:李靖◆二审:郑沛锋◆三审:周亚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