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镜头
“船”承,让龙艇继续游走
发布时间:2022-09-05 来源:中山日报

港口龙艇制作技艺已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常有学生到罗志明的造艇作坊参观学习。


    罗志明和父亲一起给艇整体上灰,堵塞所有缝隙和孔洞,防止渗漏。


    木艇摆放到位,罗志明帮忙将渔网、鱼篓等装饰品挂上小艇。


    罗志明有一把祖辈传下来的木刨子,被视为传家宝。


    给木艇做龙骨,罗志明将长长的铁钉打入船身。


    罗志明父亲罗文希虽然已经76岁,依然坚持参与制艇工作。


    船底工序完成,一群港口镇的大学生志愿者前来帮忙给艇“翻身”。

9月4日14时,港口镇民主工业大道旁一家作坊内,该镇龙艇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罗志明松了一口气——他为沙溪一家酒楼制作的展示型龙艇准时装车交货。

“这艘艇长5.2米、宽1.8米,虽然不算最大的,但耗时一个多月。”罗志明告诉记者,之所以耗时这么久,因为手工打造耗时费力,还因为造艇期间他还要抽出时间给港口各校学生讲授制作龙艇的传统技艺。“作为这门技艺的传承人,我有义务和责任向学生普及它的制作流程工艺,弘扬传统文化。”

罗志明十几岁起就跟随父亲学做艇,龙艇看上去简单,其实制作繁琐,整个流程主要有选料、晒板、鎅木、煀木、刨木、划线、弹墨、做龙骨、凿钉眼、钻洞打船灰、做横阵、做横梁、做档板、做头尾板、做桡仔、做弧边、掩钉、光底修整、上灰、上油、晾干、下水等二十多道工序。“我跟着父亲整整学了三年才出师,如今我和父亲联手打造的各类龙艇已经有6000多艘。”

罗志明的父亲罗文希1946年出生,十几岁时跟随爷爷罗科记学做艇,办过家庭造艇作坊,在粤中船厂做过技术工人,是港口造艇主要工匠之一,手艺精良。他们家族制作的各类农艇、渔艇、赛艇等,所用木料浮水性能好,构造线条流畅、去水速度快、艇身稳重安全,适合本地及珠江三角洲地区河涌航行,同时还为当地传统节日提供了比赛用艇,对促进当地经济民生发展、丰富民俗文化内涵都具有积极意义。

罗志明说,造艇最辉煌的时候是改革开放后,那时候分田到户,农艇需求量剧增,“乡亲交公粮、运输香蕉等农作物都需要农艇。再后来随着社会发展,道路交通日益完善,不再只依赖船艇运输和出行,而且材料方面也有了铁制的、玻璃钢的,木质的越来越少,纯手工打造的就更稀少了,龙艇制作技艺的传承处于濒危状态。这时候我就思索着怎么靠着这门手艺生存,同时把这个技艺传承下去,我们想到了酒楼、景区,包括一些楼盘售楼部都有展示船艇的需要,我们就开始向这个方面发展。没想到市场还真打开了,我们卖了龙艇,还需要定期给它们做维护,也能收取一定费用。”

罗志明说,前不久龙艇制作技艺已经顺利通过公示环节,正式成为中山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未来他将继续做好传承,让这门传统技艺能一代代传下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