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评论|推动人才一体化,加快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
发布时间:2022-09-19 来源:中山+

“一桥飞架东西,天堑变通途”,随着深中通道工程的推进,中山的区位红利、政策红利正在加速兑现。省委、省政府部署中山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给中山带来重大历史机遇。

中山市委十五届四次全会召开,对推进实验区建设作全面动员,要求全面对接学习深圳,全面推进“六个一体化”,加快深中融合互动发展。这是推动中山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经之路,“六个一体化”的背后很重要的是“人才的一体化”,无论是交通等硬联通还是产业、创新、营商环境等软联通,归根到底都是要实现“人才的一体化”,拆除企业家、高级技能人才以及普通劳动者等在深中之间流动的有形、无形之墙。

区域经济合作与区域人才的流动相辅相成,高水平的区域合作要求区域内的人才高频流动、相互交流、密切合作,区域人才一体化程度越高、人才合作越密切,就越能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就是要打破一切阻碍要素流动的壁垒,结合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一方面加快政府间制度、政策接轨,另一方面推进市场一体化发展,最终实现人的一体化;再以人流在两岸间的流动促进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商品流的流动,实现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因此,“人才的一体化”是推进“六个一体化”的内在要求,只有实现人才无障碍流动,才能真正做到营商环境、产业、交通、创新、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规划的一体化。连接深圳和中山的有形之桥深中通道正在快速推进,阻碍深中两地人才流动的物理障碍正在被快速扫除,中山被省委、省政府赋予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职责,制度创新的空间被打开,珠江口东西两岸人才流动的无形之桥正在加速连接。

推动人才一体化,一是要构建“政府—社会—市场”联动机制,做到“制度留人”。首先要加强政府间主体联动,积极主动与深圳人才服务部门对接沟通,完善中山引才相关法规和政策,力争与深圳等珠江口东岸城市保持一致,实现人才政策、引才制度的一体化;同时,探索建立区域人才流动利益补偿机制,强化人才战略协同,真正打破行政区内人才各自为政的思想,构建良性人才互动合作关系。由于深中两地在城市等级、经济发展水平、人才储备等多个方面存在发展差异,简单实施相同的人才政策可能存在困难,因此要结合市情,探索建立区域人才的柔性流动机制,对于急需紧缺人才,暂时无法与深圳人才政策完全一致的,尝试探索“一人一策”,最大程度构建起统一的人才政策、制度。社会联动机制,着重是做好人才引进、人才培养的平台支撑,翠亨科学城、中山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等科研平台正在逐步建立完善,未来还将搭建各类招才引智载体和平台,支撑人才培育工作。人才一体化的市场机制,重点是发挥企业以及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市场化引才作用,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充分发挥专业市场化机构在人才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必要时可建立人才集团,推进人才工作市场化运营。发挥好“政府—社会—市场”在人才工作中的联动机制,畅通人才流动机制,解决企业投资中山的后顾之忧。良好的人才政策环境也是构建创新生态的重要环节,加大创新人才引进力度,有效利用深港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智库等人才智力资源,有助于持续优化中山创新环境,激发创新活力。

推动人才一体化,二是要构建“项目—企业—产业”共建共享机制,做到“事业留人”。以项目为载体、企业为主体、产业为纽带,在深中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推动人才一体化进程。吸引深圳等珠江口东岸城市的人才归中山所用,关键在产业,培育起战略新兴产业、实现传统优势产业升级,充足的工作选择是推进深中人才一体化的关键。“深中创新+中山智造”,中山通过深度参与深圳产业链分工,共建大湾区世界级产业集群,全面对标深圳市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8个未来产业,以“链主”企业为核心,强化产业链上下协同,共同做大做强生物医药、新能源、半导体与集成电路、超高清视频显示、智能机器人等战略新兴产业。同时,借助深圳科技创新力量,推动深圳“数字+”“设计+”赋能中山传统产业,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使传统产业焕发生机。

推动人才一体化,三是要打造“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民生福祉”相融合的良好环境体系,做到“环境留人”。人才选择长期在中山工作生活,必然要求良好的环境。第一,持续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深中便捷化公共交通,同时加强中山与香港、广州、佛山、珠海、澳门等周边城市的公共交通联系,紧抓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建设机遇,构建大湾区核心城市半小时轨道通勤圈,发挥中山作为珠三角地理中心的区位优势,进一步提升交通便利度。第二,积极推进公共服务与珠江口东岸城市的一体化,在推进过程中,建立任务清单,逐项落实、逐渐完善;加强两市相关政府部门的对接协作,逐渐实现公共服务数据共享共用,最大限度提升服务效率,推进两市公共服务的交流融合。第三,在民生福祉上持续发力,针对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教育、医疗、住房问题,加强两市协作水平,加强教育合作,创新基础教育跨市联合办学;打造“互联网+医疗”,促进两市医疗资源便捷流动;推动人才住房跨市统筹配置,共建人才社区,给人才提供良好居住环境。

(作者系中共中山市委党校经管教研部教师、博士)


编辑 侯海影 张英   二审 朱晖   三审 吴森林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