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评论 | 把转作风坚持到底 推动中山实现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2-09-16 来源:中山日报

8月12日,中国共产党中山市第十五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召开,对省委、省政府部署中山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作全面动员。市委书记郭文海强调,聚焦“十个坚定不移”,深入推进深中融合互动发展。他指出:“要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把转作风坚持到底。”本文围绕“把转作风坚持到底”,进一步动员全市党员干部深化认识,迅速行动,推动中山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1年10月底,中山召开“转作风、再出发、开新局”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研讨会,集思广益探讨中山高质量发展存在问题和对策。由此可见,“转作风、再出发、开新局”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心中的信念、脚下的行动。

就“作风”的一般含义而言,“作风”是指在思想、工作和生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态度或行为风格。作风中包含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等,这三者的关系是:思想作风决定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思想作风中内涵着思想观念、思想方法、思维方式,有什么样的思想作风,就会有什么样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有什么样的思想作风,也就有什么样的结果。而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是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把转作风坚持到底”,深刻蕴含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论、过程论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发扬钉钉子精神”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把转作风坚持到底”,首先蕴含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这里包含两方面,一是中山的党员干部要坚持问题导向,对自我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进行反思和检查,反省自身是否存在不实的作风和担当意识不强的作风,有则转之。在7月26日中山高规格召开的2022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郭文海指出,“我们抓经济工作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深、不细、不实的问题。”其实质指出了党员干部中一定程度存在的作风问题。二是要充分认识为什么要“转作风”。只有从不实的作风和担当意识不强的作风转变成为务实的作风和担当意识强的作风,才能真正从中山实际出发,找到中山的问题,破解中山的难题,推动中山高质量发展。否则我们的使命、我们的理想就会落空。比如,中山正在推进的低效工业园改造、招商、水污染治理等工作,都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从当前中山实际出发的结果,都是担当精神的突出体现。关于这一点,正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把转作风坚持到底”,深刻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把转作风坚持到底”,要明确“转作风”重在“转”,重在行动,即从不实的作风和担当意识不强的作风转变成为务实的作风和担当意识强的作风。党员干部只有真正做到作风“转变”,中山的高质量发展才有希望,才有未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幸福不会从天降,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关于这一点,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把转作风坚持到底”,深刻蕴含着马克思主义过程论的思想。恩格斯曾深刻指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我们推动实现中山的高质量发展是一个过程,是在党员干部带领人民群众实践过程中实现的高质量发展。因此,要求我们必须保持“坚持到底”的“转作风”,始终以务实的作风和担当意识强的作风来保证实现既定目标,在这一过程中,要始终如一地贯彻“转作风”的要求,也就是说,把“转作风”的要求贯穿中山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山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把转作风坚持到底”,深刻蕴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发扬钉钉子精神”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发扬钉钉子精神”。干事业好比钉钉子。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结果很可能是一颗钉子都钉不上、钉不牢。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不折腾、不反复,切实把工作干出成效来。发扬钉钉子精神,就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张好的蓝图,只要是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符合人民愿望的,就要一茬一茬接着干,干出来的都是实绩。“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要抓实、再抓实,不抓实,再好的蓝图只能是一纸空文,再近的目标只能是镜花水月。“把转作风坚持到底”,要求我们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持续用力,不达目的不罢休。只有这样,中山的高质量发展才能早日实现。

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的号角已经吹响,中山的同志们只要“把转作风坚持到底”,更加主动虚心学习深圳、对接深圳,推动中山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这个目标一定能实现。

(作者系中共中山市委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副教授,哲学博士)


编辑  王欣琳  二审  陈彦  三审 向才志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