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城协奏曲:解码珠西都市圈“破壁”行动
发布时间:2025-07-15 来源:南方日报

珠江口西岸城市联手“破壁”迈出坚实的一步。近期,珠海、中山、江门、阳江四市政府正式印发“3+1”文件,包含《珠江口西岸都市圈一体化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珠江口西岸都市圈跨区域重大合作项目清单》等,对珠江口西岸都市圈(以下简称“珠西都市圈”)建设的重点任务、重大项目、合作机制进行系统部署,涵盖区域合作、基础设施、产业、交通、生态、民生等多个领域。

《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发展规划》)正式发布以来,珠西都市圈的进展备受瞩目。这一次,其分阶段目标更加明确,重点突破领域更加清晰。

从“地理相邻”迈向“发展相融”,珠西四市正联手弹奏高质量发展的“协奏曲”。

开窗

东联西拓破差距

眺望珠江口西岸,黄茅海跨海通道的钢铁长虹飞架东西,将珠海高栏港的航运优势与江门广海湾的产业空间紧密相连;深中通道如巨龙卧波,在中山和深圳之间连上大湾区的“关键一横”;阳江近海的风电机组日夜运转,为大湾区不断输送绿色动能。

这个包括了珠海、中山、江门、阳江四市的珠江口西岸都市圈,不仅山水相连、人文相通、战略地位重要,且合作基础深厚、空间潜力巨大。

然而,和珠江口东岸相比,西岸城市在核心城市带动能力、产业协同创新、交通互联互通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和东岸的发展差距有扩大趋势。

2023年,《发展规划》发布,这个常住人口超千万、GDP超万亿的区域,迎来整体能级跃升的时刻。本次《行动方案》的出台,更是将珠西都市圈的崛起从蓝图提上了日程。

珠西都市圈将去往何方?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局来看,它将打造成为大湾区高水平合作开放的新高地,为区域协调发展补上关键拼图。

根据《行动方案》,珠西都市圈将携手推动与港澳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更紧密合作,加强对外开放平台建设,促进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珠西都市圈更是大湾区要素流动的“加速器”。这里集聚了大量先进制造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工业基础良好,也具备发展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潜力,但相比珠江口东岸的城市群,产业体量和创新动能有所欠缺。

破局之道,在于协同发力,东联西拓。一方面,积极承接广州、深圳都市圈的产业溢出与创新辐射,深度融入东岸高端产业链;另一方面,携手湛茂都市圈,共同发力海洋新兴产业、临港先进制造产业和沿海现代能源产业,推动湾区西翼整体腾飞。

破壁

交通产业共协同

2023年出台的《发展规划》明确,珠江口西岸要以珠海为核心,以中山、江门、阳江为增长极,构建“一核三极、两圈四轴”的都市圈总体发展格局。

《发展规划》清晰界定了四市各自的功能定位,而《行动方案》则提出了基础设施、产业体系、要素市场、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城乡融合六大重点突破领域,为四市如何协同发展勾勒出更加明确的路线图。

在区域协同发展的棋局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始终是重要的“先手棋”。

随着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的陆续建成通车,珠西都市圈的交通条件持续改善,为产业协同、要素流通、城乡融合提供基础支撑。

未来,珠西都市圈还将实施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行动,通过建设更加互联畅通的轨道枢纽集群、高快速路网、空港门户枢纽等,将珠江西岸城市群更紧密地连接起来,有效促进珠西都市圈与广深、港澳的资源互通。

产业协同则为珠西都市圈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内驱力”。“珠西都市圈产业基础扎实,但与广深港的高端服务业、科创产业有差距,这反而为其差异化发展提供机会,尤其在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基地建设上易突破。”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林江的观点颇具启发性,“其中,中山以家电、医疗器械为基础向智能制造升级,珠海依托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产业打造高端制造中心,江门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这些集群可对接广深科技资源,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领域承接中端制造,形成从研发到生产再到市场的完整产业链。”

从《行动方案》来看,珠西都市圈将通过交通联动、产业分工、科创合作,协同共建湾区高端产业带。

如依托港珠澳大桥、黄茅海跨海通道、广珠城际等交通通道,串联沿海城区及园区,打造高端先进智造产业基地、传统产业升级走廊、现代服务业集聚带、新型装备制造产业带、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带等。

聚是一团火。相比单打独斗、独自升级,构建城市共建的合作平台,更能凝聚创新合力,破解区域协同发展的深层次难题。

筑基

机制创新固成果

林江认为,珠西都市圈的协同发展对粤港澳大湾区整体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在推进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一是珠西四市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城市间公共服务、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发展不均衡,易导致资源‘虹吸’;二是四市政策标准、审批流程、发展规划等存在差异,影响协同推进效率;三是产业同质化风险,需加快产业链升级避免恶性竞争。”

要破解这些难题,不仅需要推进基础设施的“硬联通”,更要着力打通政策协同、市场互通、公共服务共享和创新合作等“软联通”的关键环节。

《行动方案》重点围绕政务服务联通互认、市场体系共建和人才市场共育等多个领域制定了系统性规划。

以加快政务服务联通互认为例,其要全面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探索建立公共数据共享交换机制,研究建立跨市12345热线电话直通机制。这些行动不仅有助于消除地市之间的行政壁垒,促进资源要素的高效流动,也便利了四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增强市民对于推进建设珠西都市圈的获得感。

林江还建议,可借鉴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跨省协同治理”模式,推动珠西都市圈建立共建共管共享的区域治理机制,统筹区域内的规划制定、政策协调和项目实施;考虑构建珠西都市圈统一品牌,打造“珠西制造”“珠西创新”“珠西宜居”等一体化品牌形象,举办区域联合招商活动,将珠西作为整体推向国际市场。

要将创新性构想逐步转化为制度性安排,还需要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值得注意的是,在“3+1”文件中,四市共谋划了190项跨区域重大项目,建立推进珠西都市圈建设联席会议制度,以项目实施和高层设计,为规划实施、方案落实提供坚强保障。

随着“3+1”文件的落地实施,珠西都市圈正站在新的发展起点。按照《行动方案》的分阶段目标,到2026年,珠西都市圈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框架基本成形,协同创新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构建,国际化开放水平明显提升,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形态初显,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都市圈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编辑:徐雨君◆二审:郑沛锋◆三审:周亚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