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一季度新增就业近35万人 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发布时间:2025-05-16 来源:南方日报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今年以来,广东全力稳定就业总量、扩大就业增量、提高就业质量,全省就业形势基本稳定。据统计,目前全省就业人员总量约7057万,约占全国1/10。全省一季度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新增就业累计34.86万人,同比上升9.3%,完成年度任务(110万人)的31.7%。

连日来,笔者在深圳、河源等地调研发现,各地引留高层次人才、服务新业态零工就业、技能培训促进就业等工作有亮点、出成果,为完成国家下达的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口任务打牢基础。

“真金白银”帮助技能提升

“到广东深圳、到比亚迪工作,是我人生中一次重要的、正确的选择。”今年4月,在“百万英才汇南粤”N城联动春季招聘活动上海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生张琪现场与比亚迪签订了意向就业合同。如今他已经成为比亚迪汽车工程研究院高级系统研发工程师,专注于域控制器研发项目。

作为中国和全球新能源汽车龙头,比亚迪近3年吸纳了应届毕业生超5万人,其中硕博士占比约70%,研发岗位占比约80%。企业至今已培养博士后近1800人,出站留存率达100%。

“比亚迪的刀片电池、超级混动等关键技术都由博士后担纲攻关课题,博士后入站课题完全基于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比亚迪人力资源处薪酬管理部总监余昌祎说。

如何保持如此大规模的人才引留比例?余昌祎介绍,这归功于比亚迪强调自主培养的企业文化,企业还通过具有竞争力的薪资、房补车补等福利待遇,提升职工的归属感和荣誉感,确保人才引得来也留得下。

近年来,广东瞄准20大战略性产业集群,建设170条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吸引华为、腾讯、比亚迪、希音等一批制造业当家企业成为链主企业,为产业链建立起招生、培训、评价与就业一体的技能人才供应链。

除了打通渠道服务产业,广东也投入“真金白银”帮助技能人才提升技能。今年一季度,全省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6.1万人次,补贴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按照不同职业类别不同技能等级给予800—3600元培训补贴。

“95后”谢文珍此前是一名家庭主妇,小孩上学后萌生就业的念头,但苦于没有专项技能未能找到满意的工作,“我通过朋友推荐,抱着试试的心态参加培训学校的家政服务技能课程,掌握了家居保洁、整理收纳等专业家政服务技能,并在学校推荐下参加工作,收入很稳定”。

“为解决群众的就业难题,我们出台了先培训后付费的措施,减轻学员的学费压力。同时,学校还孵化了鲲鹏到家家政平台,学员在学校培训完成后,可通过平台进行接单。”河源市鲲鹏职业培训学校校长王龙介绍,该校近2年培训总人数超过4000人,就业率达到80%以上。尤其是为大龄劳动者、就业困难人员、残疾人群体等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促成就业超1000人。

就业服务送到“家门口”

“我通过直播带岗接触到招聘岗位,并顺利入职,相比于线下面试省去了很多环节,高效又方便。”壹品慧生活科技有限公司数字化项目经理卓俊江笑着说,他最近还积极参与到当地就业驿站的夜校培训中,通过业余时间提升自我。

因地制宜建设就业驿站,是把就业服务送到“家门口”的一项重要举措。去年4月,深圳罗湖区翠竹街道水贝社区依托超500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阵地启用就业驿站,截至2025年2月底,开设AI珠宝设计等24个AI技能应用课程,累计开展“AI夜校”培训126期,覆盖3156人次。

在罗湖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服务中心,美团骑手赵万明正在那里吃午餐和休息,他告诉笔者,在城市中骑行送餐,不仅有对骑手越来越友好的道路规划,还有很多像这样的暖蜂驿站,为他们提供休憩场所,甚至还有就业咨询、权益维护、技能提升的功能。

据统计,目前全省建成各类就业驿站1080个,其中标准化就业驿站153个,零工市场和零工服务站点400个,其中建成5家省级标准化零工市场。涌现出广州荔湾区“绿马甲”、“佛山职有你”、东莞“莞指导”等一批“小而美”典型经验。

稳定重点群体就业,就抓住了稳就业工作的牛鼻子。今年3月16日,人社部、教育部和广东省委省政府在广州共同主办大型招聘会,现场参会企业1273个、提供岗位5.12万个、吸引近12万人参加。4月,“百万英才汇南粤”N城联动春季招聘活动分别在北京、上海、杭州、武汉、西安、成都、长沙、南京举办,广东“跨省送岗”吸引超14万名高校毕业生参加,每场活动入场均过万人,线上线下收到简历近43万份,体现就业大省挑大梁的责任担当。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有关负责人介绍,要坚持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作为重中之重,深入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各种招聘活动贯穿全年,吸纳100万高校毕业生在粤来粤就业创业。

◆编辑:吴玉珍◆二审:陈吉春◆三审:周亚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