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冬月,乍暖还寒。珠江口西岸,一场关于低温工程的科技盛会,让中山焕发出科学创新的热度。11月27日,由中国制冷学会低温专业委员会、中山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简称“中山低温院”)联合主办的第十七届全国低温工程大会在中山开幕。1000余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从全国各地汇聚于此,会场内思想交锋、头脑风暴,会场外展品应用琳琅满目、惊喜不断。
中山首次迎来我国低温工程领域规格最高的学术会议,将携手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共同推动低温科学与技术的融合创新,让更多的转化成果落地,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

学术会议盛况空前
作为我国低温工程领域规格最高的学术会议,该大会每两年举办一次,是展示我国低温技术、超导技术、低温材料及应用最新研究成果的重要窗口。
本次大会以“创新低温技术 驱动绿色发展”为主题,参会单位达240家,收集摘要300多篇、论文230多篇,安排口头报告150多篇,40余家行业领军企业携核心产品亮相,参会规模与研究成果均创历届之最,充分彰显了低温工程技术发展的蓬勃生机和广阔前景。
中山低温院院长龚领会在开幕式上动情地说,从青丝到白发,他扎根低温技术研究数十年,见证了中国低温技术从跟跑到并跑的历程。这场盛会落地广东中山,不仅是学术交流的平台,更成为中山低温院向全国展示低温产业机遇的窗口。随着中山低温院的落子,中山已成为我国低温技术迈向“领跑”的关键支点。
据悉,本次大会收录论文数量达往届三倍,覆盖低温制冷、氢液化、氦资源开发等全领域前沿成果。本次大会充分展示了中山在低温领域的研发优势、产业基础与政策支持,有望吸引低温装备核心零部件、氢能储运、极低温材料等上下游企业落户,进一步强链补链,助力中山布局未来产业。

研究成果硕果累累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大会联合主办方,中山低温院正成为这场低温工程科技应用的领头人。中山低温院副院长王少刚介绍,中山低温院自2022年动工、2024年7月开园,短短两年已成为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开展大型低温系统工程集成与测试研究条件最为优越的平台之一。
走进位于南区街道中山低温院,展示长廊中一件件“大块头”让人叹为观止。由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制,中山低温院深度参与的首套万瓦级超大型低温制冷机,解决了大科学装置的“冷源”保障难题;国内首台套5吨/天氢液化器也落地中山,实现了大型氢液化系统的全面国产化。
截至目前,中山低温院已获得授权专利47件,获国家及省级资金支持3700余万元。更令人振奋的是,2023年中山低温院申报的“中山液氢储能综合能源利用系统项目”,入选广东省新型储能重大应用场景机会清单,是中山市唯一入选项目。同时,“液氢综合性技术研究及试验基地项目”已获批立项,将推动全国首台5吨/天氢液化系统在中山示范运行,建设国内首个民用液氢试验基地,打造大湾区大型液氢综合性试验中心、技术标准化中心及装备质量检测中心。

布局储能产业
迎接技术应用的春天
龚领会说,低温工程技术未来的应用前景广阔,其中在储能领域,有利于将波动的“绿电”转化为液氢储存起来,如同建立一个巨大的“绿色蓄电池”,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此外,低温技术在国防深潜、大科学装置等战略高科技领域也是不可或缺的。
与会专家纷纷表示,当前中山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氢能产业链,涵盖自主研发、生产、存储、运输及应用场景,上下游联动紧密,产业生态良好,为低温技术及相关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专家建议中山可继续梯度培育新型储能企业,加大精准招商力度,积极探索氢储能试点应用,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新型储能示范项目,努力建设成为珠江口西岸储能电池与氢储能产业集聚区,推动低温技术及相关产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对此,南区街道办事处主任罗慧玲回应,2024年7月30日,粤港澳大湾区(中山)科学家小镇在南区街道揭牌,定位为“湾区枢纽+科创之芯+先进产业+人文荟萃+生态宜居”的学研产用融合高地,规划了核心科创区、智能转化区、品质生活区、科创生态公园等。除了中山低温院率先落户,中山市工业技术研究中心等重大科研平台也将先后落子。中山南区街道诚邀广大专家学子、科研团体在会议期间到科学家小镇考察,携手中山推动更多的科研成果转化,中山将以最大诚意、最优服务、最强保障,推动我国低温工程事业迈上新台阶。
大会期间,南区街道还举行了11月份集中签约仪式。电网侧储能项目、精密焊接设备智能制造研发生产基地项目(三期)、高端AQS水控管件智能制造基地项目、动漫潮玩智能制造基地项目、多功能音频终端智能制造基地项目等11个项目集中签约,充分见证了南区街道建设“美丽侨乡 科创新城”风头正劲。
【出品】中心片区新闻联络处(东区、石岐、南区、西区、五桂山、港口)
编辑 周振捷 二审 苏小红 三审 林志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