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月从举重“小白”到代表省队出征!中山小将全力备战残特奥会丨残特奥会 为爱启航
发布时间:2025-11-27 来源:中山+

视频拍摄:易承乐 视频编辑:刘建满

12月9日,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以下简称“残特奥会”)特奥举重项目将在中山火炬高新区第一中学体育馆正式开赛,代表广东省一队出征的中山特奥举重队正进入全力冲刺阶段。这支由16-21岁青少年组成的队伍,从零基础组建到即将踏上全国赛场仅有不到半年时间,在杠铃最大负重不断递增的同时,队员们也完成了令人动容的成长蜕变。

从零开始
举重“小白”在训练中不断成长

“抬头,起……站直,抬头眼睛看前面……好,慢慢落。”11月26日,记者走进中山特奥举重队的训练室,教练李楚鑫、吴洪坚的细致指令声在训练场内不断起伏。5名队员身着崭新的训练服和运动鞋,围绕特奥举重项目中提铃、卧推、深蹲三项核心技术动作,逐项开展针对性突破训练。“现在是最后冲刺阶段,我们每周一、三、五开展三次训练,每次时长约两小时,现阶段重点推进三项动作的同步强化训练。”李楚鑫介绍道。

队员们正在进行训练。记者 易承乐 摄

今年,我市接到由中山举重队代表广东省一队出征残特奥会的任务后,随即启动运动员选拔工作。选拔以运动能力、身体基础和认知水平为依据,以市特校智力残疾学生为主要选拔对象,最终确定袁敏旖、杨子瑶、刘家玮、邹相忠、何静恩5名条件适配的队员组建参赛队伍。他们将分别征战16-21岁组44公斤、60公斤、67.5公斤、75公斤及90公斤级别的赛事,9月份正式开始系统训练。

据悉,特奥举重项目以国际举重联合会规则为基础,结合智力障碍运动员的生理特点进行调整,通过科学系统的力量训练,既能提升运动员的肌肉力量、动作稳定性,更能锤炼心理素质,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对这些此前大多未接触过举重的孩子来说,起步阶段的难度可想而知。队员刘家玮的母亲杨妍回忆起孩子入选时的情景:“家玮平时是个爱运动的小男孩,但他从来没有接触过举重,他被选进赛队,我当时特别惊讶。但老师特别肯定地说,家玮是可以的。”正是这份相信,让孩子一路坚持训练至今,这让杨妍倍感欣慰。

教练向选手讲解要点。记者 易承乐 摄

短短数月的训练,队员们的成长有目共睹。“他们刚开始连最简单的20公斤空杆都拿不稳、举不起来,到现在能逐步增加训练重量,进步特别明显。”李楚鑫指着训练中的队员说道。17岁的何静恩如今已能完成提铃80公斤、卧推30公斤、深蹲40公斤的负重,而三个月前,她还是一名不折不扣的“举重小白”,她说:“我喜欢举重,举起杠铃的时候觉得自己特别强大。”而18岁的刘家玮说,举重教会他“沉下心来,坚持就能成功”。

希望孩子能在更大的平台展示自己

“他们刚开始训练时,没练几下就问‘教练,我们可以走了吗?’,现在每到训练时间都特别积极、兴奋,一看到我过来,马上就准备训练,这种态度的转变太让我感动了。”李楚鑫表示,对这些特殊的运动员而言,举重带来的不仅是肌肉力量的增长、身体机能的提升,更是身心的全面蜕变。

选手们在进行训练。记者 易承乐 摄

这种蜕变在队员身上有着鲜活的体现。李楚鑫提到17岁的队员邹相忠:“相忠有时情绪不太稳定,但一旦投入举重训练就会格外专注。让他做10个动作,即便吃力也会坚持完成,不会中途停下;让他做5个,就严格按要求执行,表现非常出色。”杨妍也明显感受到儿子刘家玮的变化:从前注意力不集中,训练久了就躁动不安,如今能长时间坚持训练,再也不会轻易喊累,性格也愈发坚韧,甚至会主动说“我要多吃点、长胖点,才有力气举重”。

记者注意到,训练间隙,坐着休息的队员还会主动向完成动作的队友击掌助威,为每一次突破由衷高兴,纯粹的队友情谊与昂扬的团队氛围,让整个训练室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力量。

“我们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尽管和全国顶尖水平还有差距,但我们特别感激这个宝贵机会,定会全力以赴,尽力做到最好,争取获得奖牌,这是我们的一个目标。”谈及此次参赛目标,李楚鑫坦言。在教练和家长心中,比赛结果也早已不是最重要的。“我们都希望孩子能站上更大的平台展示自己,尤其是这些有些特殊的孩子,能站上残特奥会的赛场,是多么难得的机会啊!作为家长,我感到非常骄傲。”杨妍说。

【统筹】徐钧钻 闫莹莹


编辑 陈家浩  二审 魏静文  三审 向才志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