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中山市诗歌学会举行诗歌改稿会,邀请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希,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龙扬志,对18位中山诗人的原创作品进行精准点评与深度指引,探寻中山诗歌创作的进阶之路。
改稿会现场,学术气息与创作热忱交织。两位教授凭借深厚的文学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围绕诗歌创作的核心命题——题材选择的在地性与开阔性、语言表达的锤炼与张力、意象营造的独特与妥帖、情感传递的真挚与深沉,结合每一首诗作的具体特质,展开了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价值的剖析。
陈希教授将目光聚焦于黄廉捷《闻稻香》《致左步》等扎根岭南乡土的作品,对其捕捉中山地理风貌、勾勒农耕场景的在地性创作价值给予肯定。“稻田泛浪、溪水潺潺的意象中,融入历史名人的文化印记,让地理空间成为承载集体记忆的精神载体。”他同时点拨,本土创作需跳出生活表象的描摹,在深耕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哲理提纯,让诗意从“所见”向“所思”掘进,抵达更深远的精神境界。
龙扬志教授则在王晓波《人间值得》《与疼痛共舞》等作品的点评中,敏锐捕捉到“裂缝是光进来的地方”这类句子中蕴含的语言张力,称赞其意象构建的独特性。针对《人间值得》中核心概念“值得”阐释稍显模糊的问题,他建议以具体可感的生活场景替代抽象阐释,让情感共鸣更具穿透力;谈及《午后书简》,他在肯定其创作质感的同时,提出“凝练结构、聚焦核心意象”的优化方向,建议删减冗余表达,让诗意在含蓄留白中更显悠长。
此外,两位教授还针对胡汉超、张佩兰、马时遇等16位诗人的作品,从公共叙事与个性表达的平衡、情感真挚与艺术创新的融合、核心主旨与内涵深化的路径、生活细节向诗性语言的转化等多个维度,逐一给出精准点评与优化建议。
编辑 周振捷 二审 曾淑花 三审 林志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