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光电“智”启机器人新赛道丨乘“机”而上 “智”启新程
发布时间:2025-11-23 来源:中山+

生产车间的流水线上,扫地机器人正有序组装;测试区的模拟场景中,智能物流机器人灵活避障……近日,记者走进中山联合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合光电”)的生产一线,一幅机器人研发与生产的鲜活图景扑面而来。

作为一家深耕光电领域20年的企业,联合光电不仅在光学镜头赛道站稳脚跟,更凭借深厚技术积累跨界切入机器人领域。如今,其自主研发的机器人产品已服务全国二十余家大型医院,还在广交会上赢得全球客商关注,为中山机器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技术员在对机器人进行调试。记者 余兆宇 摄

光学技术打底
20年积累铺就跨界之路

2005年在中山成立的联合光电,是一家聚焦光成像、光显示、光感知三大领域,专业研发制造核心光学镜头组件、光电产品并提供光电系统解决方案的企业。

成立以来,公司深耕核心领域,凭借技术突破打造出多款标杆产品——其研发的20倍以上高清变焦镜头获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连续多年全球市场占有率超70%;同时,公司还是国内唯一掌握超短焦技术并实现规模化量产的企业,亦是元宇宙首批硬件制造商之一。

凭借在核心技术领域的深厚积淀和稳定的市场表现,联合光电的发展步入快车道。2017年,公司成功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成功上市后,公司进一步拓宽业务边界,产品应用场景持续丰富,当前,已广泛覆盖智能物联、消费电子、智能辅助驾驶、投影显示、AR/VR、红外光学、智能机器人等多个前沿领域。

“2018年,我们正式进入机器人领域,不是盲目跟风,而是基于自身优势的选择。”联合光电机器人事业部大客户总监陈德森介绍,机器人的视觉感知、导航定位都离不开光学技术,联合光电在光成像、光感知领域的经验,刚好能和机器人技术结合起来。

生产车间。记者 余兆宇 摄

“比如机器人的视觉识别模块,核心镜头组件正是公司的优势产品;自主导航需要的环境感知算法,也能借助光学感知技术快速突破。”陈德森表示,这种技术迁移能力,让公司在机器人赛道起步时就有了不错的基础。更关键的是,机器人的核心技术都由公司自主研发,包括代码、算法、底盘结构和视觉系统,从源头避免了技术依赖问题。

不断开拓创新
多场景落地赋能医疗与服务

在联合光电的产品展示区内,一台智能物流机器人正生动演示着其核心功能。它在模拟环境中自主行走、精准避障,并能自动控制舱门的开关。“这是我们的一款主力产品,从研发到落地经历了多次迭代,如今在医院场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陈德森介绍,这款物流机器人的成功研发,是基于公司此前已成熟的脉冲紫外消毒机器人技术平台演进而来的。

机器人在测试房进行避障测试。记者 余兆宇 摄

“研发物流机器人之前,我们已经做出了能自主行走、导航、避障的消毒机器人,还搭建了机器人实时管理平台。”陈德森说,有了这些积累,智能物流机器人的研发就顺理成章了。研发团队为它定制了自主行走底盘,配备了带多重鉴权功能的密封舱体,还能实现内消毒;针对医院的使用场景,专门开发了“多点运输”“顺路插单”等功能。医护人员在手机上发起物资运输请求后,系统会自动规划最优路线,如果中途有新订单,机器人还能灵活调整路径,减少重复往返。

目前,这款智能物流机器人已经在中山市人民医院中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海口市人民医院、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等全国二十余家大型医院投入使用,不仅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还实现了物资运输全程可追溯,得到了不少医疗机构的认可。

除了医疗物流场景,联合光电研发的智能服务机器人还在博物馆、机场等场所投入使用。这款机器人集成了大语言模型,能实现人脸识别、多语言对话、导览引领等功能。

产业链服务加持
为市场开拓注入信心和决心

今年,第137届广交会首次设立了服务机器人专区,吸引了全国46家企业参展。联合光电作为广东16家入围企业之一,也是唯一的中山企业,在展会上备受关注。

“我们带去的智能物流机器人和智能服务机器人,吸引了不少采购商驻足咨询。来自北欧、中东的客商格外感兴趣,频频称赞。开展仅4小时,就有五批客商提出想实地参观公司在中山的厂区。”陈德森表示,这次广交会“首秀”,让更多人看到了中山智造的实力,而这背后离不开中山本地产业链的有力支撑。

据他介绍,这种支撑既体现在核心部件供应上,也覆盖了生产研发全流程。“我们机器人的结构件、电机、电器元件等核心部件都来自中山本地企业,而且产品率先在中山市人民医院中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等本地医疗机构落地应用,这种上下游的配套支持,为企业开拓外部市场注入了信心和决心。”陈德森表示,目前,公司80%的核心部件采购来自广东供应链,硬件制造则全部在中山完成,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交付效率,也让品质把控更有保障,这也是广交会客商愿意进一步对接的重要原因。

谈到未来规划,陈德森表示,接下来,公司还将针对医疗领域物流需求开发更多机型,满足不同场景的运输要求。同时,结合当下市场需求,将公司自主研发的智能底盘与更多功能设备结合,为客户提供定制化机器人研发及生产服务。

【统筹 吴森林 付陈陈】


编辑  袁凤云 二审 曾淑花 三审 向才志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