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中山市三角镇三角村。刚铺就的人民路柏油路面泛着光泽,沿街商铺的招牌整齐划一。从黑臭河涌到清水绿岸,从杂乱街巷到示范街区,从零散耕地到千亩良田,“百千万工程”的画笔正以党建为墨、以党群为笔,绘就出“强、美、治”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老街焕新
“以前这条路坑坑洼洼,路边乱搭的棚子占了一半道,现在走起来通畅多了!”家住平安路的村民李见有站在自家翻新的农房前,指着门前宽阔的街道感慨。谁能想到,这位如今主动夸赞的村民,曾是“两违”整治中的“硬骨头”。
时间回到今年年初,李见有家的乱搭棚舍不仅影响村容,还存在安全隐患。“儿媳怀着孕,按农村习俗不宜动土,说啥也不能拆!”面对上门沟通的村“两委”干部和党员志愿者,李见有态度强硬。党员们没有放弃,一次次带着整治后的实景照片上门,用平安路已整治路段的整洁面貌动之以情,用相关政策法规晓之以理。
与此同时,周边党员带头拆除自家违建的示范行动,让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最终,李见有不仅点头同意,还撸起袖子和志愿者一起动手清拆。“党员干部都冲在前头,为的是大家的生活环境,我没理由不配合”。
这只是三角村党建引领“两违”整治的一个缩影。村党委将44条村内道路划分为8个片区,推行“党员责任制+路长制”网格化管理,驻村干部、村“两委”成员与220名党员分工包干,形成“人人有责任、事事有人管”的整治格局。
2025年以来,600余人次党员干部带头上阵,41场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接连开展,22处道路围挡、35间田间窝棚被拆除,453个环境卫生黑点被清理。如今的山尾桥旁,困扰村民30余年的围墙和违建被拆除,桥面与桥底道路全线贯通,原本拥挤的路口豁然开朗,车辆行人通行无阻;平安路、人民路的农房外立面焕然一新,保留乡村特色的同时增添了美感,村民们自发投入12万元美化自家房前屋后,让老街焕发新生。
田水成景
傍晚时分,忠安涌沿岸的落羽杉随风摇曳,清澈的河水中倒映着岸边散步的人群。“以前这河涌又黑又臭,路过都得捂鼻子,现在水清岸绿,饭后遛弯儿成了享受!”三角镇关工委工作人员谭兴兰沿着河岸漫步,语气里满是惬意。经过未达标水体整治和活水循环工程,曾经的黑臭河涌变身宜居廊道,成为村民休闲打卡的好去处。
不远处的千亩良田项目现场,连片的稻田翻涌着金色波浪。“以前这些地零散分布,有花木场、有果园,还有拾荒地,耕种效率低。”耕户梁坤祥指着眼前的良田介绍,在村党委的引导下,418亩零散耕地被统租统管,恢复为集约连片的优质农田。如今,这里不仅耕种效率大幅提升,还成了村民的“后花园”,傍晚时分,不少人沿着田埂跑步、散步,感受田园风光。
三角村始终坚持“全民参与、共商共建共享”,让村民成为“百千万工程”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兄弟庙风貌提升项目中,乡贤杜就胜带领村民搜罗革命故事、征集历史材料,在翻新庙宇的同时,因地制宜打造“四小园”,黄金叶、翠芦莉等绿植环绕其间,让这座承载乡村记忆的建筑成为凝聚乡情的精神家园;平安路示范街建设时,村“两委”通过村民议事会广泛征集意见,将三角麒麟舞、生鱼等本土文化元素融入街道美化,新增147个摩托车位和171个小车位,让街道既美观又实用。“政府办事听我们的意见,改造后的环境既好看又好住,太合心意了!”村民们的称赞道出了心声。
“三字经”里谋发展
“百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让三角村在“强、美、治”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村党委念好“强”字经,通过“三资”平台规范物业发包,推进强村公司市场化运营,盘活集体资源资产,45亩村级工业园区正在加紧设计,未来将成为村集体经济增收的新引擎;念好“美”字经,在乌沙涌沿岸种植2600棵落羽杉,打造9个“四小园”,推广垃圾清运“撤桶并点”模式,6个集中收集点位让道路告别“垃圾桶乱象”;念好“治”字经,举办手工活动、趣味运动会等7场文体活动,慰问19名老党员和弱势群体,积分制治理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一路两涌三点位’,持续壮大集体经济、提升人居环境、完善基层善治。”三角村党委书记梁冠华表示,村里将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打造“农业+研学+旅游”的农文旅融合模式,全面推广“撤桶并点”和积分制治理,让省级非遗三角麒麟舞焕发新活力,让“百千万工程”的成果惠及更多村民。
编辑 张英 二审 朱晖 三审 苏小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