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文旅双赋能,中山将绘就湾区发展新画卷丨改革赋能“百千万工程”
发布时间:2025-11-13 来源:中山+

【开栏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谋划和推进改革,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全局观念,强化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分轻重缓急,更加注重系统集成。”

当前,广东省正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集成式改革,进一步打通堵点、激活动力。今年是“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的重要节点,也是聚力攻坚、提升突破的关键之年。今年5月,广东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并印发《关于以改革更好促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出台28项改革措施充分激活要素、激活体制、激活力量,努力探索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路径。中山大力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结合实际抓好《措施》组织实施,进一步强化改革系统集成,以“工改”“水改”“田改”“技改”“教改”“医改”“城改”“媒改”等八大集成式改革为引领,持续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为实现“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赋能提速。

11月4日,《中山日报》推出改革赋能“百千万工程”栏目,组织记者深入一线采访,生动呈现改革攻坚实践,充分展现中山以改革思维推动“百千万工程”取得的扎实成效,敬请关注。


11月6日,随着中山市属媒体北部片区新闻联络处在工业强镇小榄正式挂牌,市属媒体深耕镇街的服务版图落下最后一块关键拼图,全域服务体系正式建成。这也意味着,中山市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11月6日,市属媒体北部片区新闻联络处揭牌。记者 余兆宇 摄

值得瞩目的是,主流媒体深化变革与文旅产业升级始终保持着同频共振。从城市公共空间到乡村文旅场景,从传统制造业重镇到科创高新区,一边是文旅焕彩,一边是镇街勃兴。面对这一机遇,主流媒体主动下沉一线,通过内容创新激活文旅价值,将媒体传播优势与文旅产业资源深度融合,成为赋能“百千万工程”的重要增长极。

到一线扎根
到基层赋能

自今年9月市属媒体系统性变革的号角正式吹响,市属媒体聚焦主责主业,将“提升新闻舆论影响力、引导力、传播力”作为核心任务,打破传统媒体单一传播局限,重塑采编合一全媒体新闻生产流程。同时,组建垂类工作室深耕本土,强化全平台传播矩阵,覆盖全市的六大片区新闻联络处也相继扎根镇街沃土,广东中山文旅集团实体化运作更是破局之举……一系列动作将媒体优势与资源优势紧密结合,全面助力全市23个镇街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服务群众“一键直达”。

9月1日,市属媒体系统性变革动员大会举行。记者 黄艺杰 摄

在这轮服务“百千万工程”的媒体新生态中,主流媒体通过打造一个自主核心传播及服务平台、做大一个国有文旅集团、融合一支采编播发全媒体队伍的“三个一”核心变革,打造事业引领产业、产业反哺事业的局面。

今天,受众对于媒体的需求已经远远超出了单纯的信息获取,这意味着媒体要积极利用智能技术对信息进行深度分析、个性化推荐,甚至实现智能互动,为用户提供更加多元、便捷的服务体验。在这次变革中,市属主流媒体积极探索“新闻+政务+服务+商务”运营模式,努力增强自我造血机能。

6个片区联络处的设立,正是对新的融媒生态的生动实践。这一机制结束了以往媒体服务镇街“撒胡椒面”式的松散模式,形成了片区定格、深耕基层的精准服务体系。目前,每个联络处都配备了集采编、策划、执行为一体的专业团队,实行“点对点”服务机制。小榄镇有关负责人在联络处挂牌时感慨:“以前对接媒体常常要辗转多个部门,现在联络路径更加明确了,党的声音和镇街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故事能够传得更远、更广、更深。”

此次变革的深度,还体现在对于基层社会文化的价值挖掘中。中山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等资源,潜藏于乡村街巷、传统作坊中。媒体人的脚步,推动这些“养在深闺”的资源走进大众视野。在曹边村,媒体人用镜头记录侨房活化后古建与文创的碰撞,让百年老宅成为网红打卡地;在沙溪镇,他们聚焦服饰制作的一针一线,让一系列传统技艺走进年轻群体;在黄圃镇,大家探访腊味传承人的老作坊,用充满烟火气的文字与画面,讲述非遗美食背后的匠心故事。

这种深入基层找素材、沉到一线做内容的实践,让融媒产品不再是单纯的信息传递,更成为激活地方资源、连接城乡需求的纽带。也正是这些丰富多样的作品,不断推动宣传“流量”向发展“留量”蝶变,“百千万工程”的发展成果也正逐步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融媒聚才
赋能文旅

让文旅产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关键之一在于人才。中山市属媒体改革的核心突破,在于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传播边界,构建起实战导向的人才成长体系,让人才在产业实践中实现能力升级,并为聚合型人才的招引搭建起平台。

9月1日召开的中山市属媒体系统性变革动员大会,明确提出将通过构建六大体系。记者 余兆宇 摄

9月1日召开的中山市属媒体系统性变革动员大会,明确提出将通过构建六大体系,系统全面再造主流媒体生产运营机制,全媒体队伍融合重组,通过深耕垂类工作室、培育个人IP,进一步夯实“内容为王”,让“流量和效果说话”。其中一大体系目标,便是构建“传媒+”全链运营服务体系,即聚焦文旅产业新赛道,计划打造文旅旗舰品牌,助力中山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知名的文旅目的地。

“传媒+”将重构产业生态。一方面,通过重塑生产机制,将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转化为资源整合能力;另一方面,以“一体两翼”模式(媒体主业+文旅、教体等产业)构建反哺机制,实现“产业养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全面优化我市文化产业布局。这意味着,媒体既是文旅资源的传播者,亦可成为资源整合的操盘手。市属媒体设立六大片区新闻联络处,选派精锐采编力量深入基层,在记者记录“百千万工程”生动实践的过程中,人才与产业、城市之间的连接方式也在更新,人才服务真正下沉到产业一线。这种“在做中学”的培养模式,让人才能力与市场需求高度匹配,随着六大体系建设的持续深化,中山主流媒体也将逐渐转变为“人才生态构建者”,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对于人才招引而言,主流媒体凭借其传播广度与公信力优势,正成为中山展示文旅产业魅力、吸引外部人才的核心渠道,实现了从被动等待到主动招引的转变。在广东中山文旅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后不久,便面向全国发布纳贤令,亟需能发挥带领作用的专业人才。

在媒体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中,必将有更多人才被中山的发展机遇吸引,在这里实现个人价值,而人才的集聚又将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让中山真正成为大湾区重要的文旅目的地,这正是媒体改革赋予文旅人才发展的深层价值。

文旅业态焕新

酒香也怕巷子深,媒体改革的核心突破,在于以内容生产机制革新为文旅产业搭建起破圈传播的桥梁。以中山影视城为例,作为集历史场景与影视拍摄功能于一体的景点,中山影视城曾长期面临“影视拍摄热、旅游体验冷”的困境:游客多为走马观花式参观,停留时间过短。而随着中山市属媒体以“六大体系”为核心的系统性改革深入推进,“传媒+文旅+演艺”的融合发展模式为这座老牌影城注入新动能。

中山影视城。记者 罗杨鸿 摄

业态融合是中山影视城转型的关键举措。中山文旅集团将影视文化与旅游、商业、教育等业态深度融合,构建起多元化的产业生态。沉浸式体验的打造,是中山影视城吸引游客的核心竞争力。利用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实景演艺等手段,影视城全方位营造沉浸式氛围。实景演艺方面,影视城打造了数支表演团队,团队利用现有特色建筑,进行风格各异的表演,比如暑假期间的“上海滩”式演出,打破了传统舞台边界的表演形式,让游客深度融入剧情,极大增强了体验感。影视产业升级是中山影视城转型的重要目标,面对微短剧等新兴影视业态的崛起,中山影视城积极拥抱变化,全力推动影视产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一方面,优化影视拍摄服务,提升硬件设施水平,对拍摄场地进行升级改造,完善摄影棚、灯光设备、道具库等设施,满足不同类型影视拍摄需求。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微短剧产业。签署一批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推动中山影视产业全链条升级。

从影视IP的深度挖掘到沉浸式演艺的场景创新,从线上流量的精准引流到线下消费的闭环转化,主流媒体的全链条参与,让中山影视城成为中山文旅新业态崛起的“鲜活样本”。中山市属媒体整合“中山+”客户端、短视频账号等全平台资源,以内容为王的传播模式,以资源整合能力推动演艺与文旅场景深度融合,催生出一批沉浸式、体验式文旅新业态。

主流媒体改革通过深度参与创作、传播、运营全链条,为中山文旅新业态与演艺事业带来改变,让中山的文化资源活起来、演艺事业火起来、文旅产业强起来。随着媒体改革建设的持续深化,在融媒赋能下,中山将绘就更加精彩的大湾区文旅发展画卷。

【统筹】吴森林 隋胜伟


编辑  张英 二审  魏静文  三审  苏小红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