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艳!话剧《长安的荔枝》中山上演,吸引近千名观众入场
发布时间:2025-11-13 来源:中山+

11月12日晚,由西安曲江新区支持指导,西安演艺集团·西安话剧院与事吾剧戏联合出品的马伯庸现象级IP改编话剧《长安的荔枝》在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大剧场精彩上演,吸引近千名观众入场。这场融合古风内核与现代科技的舞台盛宴,以古代职场生存战为脉络,让大湾区观众在穿越千年的情感共鸣中,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剧场时光。

小吏李善德被同僚坑害中的一幕。话剧《长安的荔枝》剧照

该话剧是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20周年重头剧目之一。作为一部从畅销小说走向舞台的爆款作品,话剧《长安的荔枝》自首演以来便口碑爆棚。豆瓣7.8分、大麦9.5分、猫眼8.8分的高分认证,搭配抖音1.84亿话题播放量、小红书992万话题曝光量的热度,印证了其国民级IP的影响力。此前北京站开票10分钟秒空,深圳站、中山站门票也近乎售罄,足见观众对这部作品的热切期待。

打造“古风+科技”视觉效果

话剧讲述了大唐天宝十四载的“职场寓言”:小吏李善德因请假买房被同僚坑害,意外接手“荔枝使”这一掉脑袋的任务——需在酷暑中将岭南荔枝完好送达长安。从岭南产地的艰难探索,到沿途府衙的协同困境,从资金匮乏的窘迫到暗杀威胁的凶险,李善德的奔波与挣扎,恰是当代打工人在KPI、流程与预算间困境的古代镜像,让现场观众深感共鸣。

李善德与阿僮喝酒中的一幕。话剧《长安的荔枝》剧照

舞台呈现上,该剧突破传统古装剧的呈现模式,打造出“古风+科技”的视觉效果。LED矩阵光影与唐代建筑剪影交织,巨型白色屏风与红色绸带呼应“一骑红尘”的意象,将“赛博长安”的未来感与古典气韵完美融合。演员们以高强度的肢体“跑酷”演绎运送荔枝的“生死时速”,用假定性的肢体语言浓缩跨越山海的奔波,直观传递出主角的极限压力与不屈毅力。

忠于原著是该剧的核亮点之一。话剧精准把握小说的戏剧节奏与精神内核,既还原了“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等经典台词,也深挖李善德从守护妻女到坚守良心的心理蜕变。导演对角色关系的合理重构,更让叙事脉络愈发清晰,深化了以古鉴今的故事主题。现场观众纷纷表示,“这是马伯庸舞台改编最佳作品之一”。

戏里戏外共筑盛唐风貌

从小说到话剧,如何在两个半小时内浓缩完整故事,是主创团队面临的首要难题。“我们删减了鱼朝恩等人物,将多条故事线集中到‌赵辛民身上,让辅助性角色变得更丰富。”《长安的荔枝》副导演、李德善饰演者廖旭阳接受采访时分享创作思路,话剧通过聚焦李善德与苏谅、昆仑奴、阿等核心人物的关系,让叙事更紧凑。

《长安的荔枝》副导演、李德善饰演者廖旭阳接受专访。记者 高倩荷 摄

为贴近“唐代打工人”李善德,廖旭阳付出了诸多努力。剧中大量专业台词和高强度形体动作,让他在近两个月排练期内瘦下来,身上也添了不少伤。“每天大家休息后我还要加班背词,巡演3个月更是体会到李善德的奔波——三天一站、装台对光,和当年转运荔枝的节奏如出一辙。”他坦言,角色的共情力不仅来自剧本,更源于现实体验,“李善德坚守善良与正直的选择,也是我在演绎中想传递的核心”。

《长安的荔枝》中岭南侗族少女阿饰演者郭东瑜接受专访。记者 高倩荷 摄

作为北方姑娘,青年演员郭东瑜为塑造话剧《长安的荔枝》中岭南侗族少女阿僮,下足了功夫。拿到角色后,她深入了解侗族人文特点,发现其开朗阳光、热情的特质,还向广东朋友请教南方人语态,在演绎中她调整嗓音语气,设计微笑灵动的小动作,演绎出独具粗犷原生态气质和岭南气质的“少女阿僮”。

角色引发共鸣直抵人心

主演的用心演绎,也收获了观众的热烈反馈。家住东区街道、原著书粉陈女士在走出剧场时仍难掩激动:“作为追完小说的老粉,我一开始特别担心改编会丢了原著的精髓,结果完全超出预期!李善德和妻子的温情片段、与阿僮的互助情节,还有那些刻在书里的台词,都被很好地呈现在舞台上。尤其是用红绸带象征‘一骑红尘’的设计,真的绝到头皮发麻,比看书时更有画面感,也更能让人共情。”

用红绸带象征“一骑红尘”的设计成为观众“心头好”。话剧《长安的荔枝》剧照

文化爱好者李小姐则对舞台设计赞不绝口:“以前看古装剧或话剧,总觉得要追求‘复原唐风’才是好的,这次《长安的荔枝》‘赛博长安’的设计彻底打破了我的固有认知。LED光影和唐代建筑剪影的结合太惊艳了,既保留了古风的韵味,又有现代科技的炫酷感,这种创新特别好,能让更多年轻观众愿意走进剧场,感受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碰撞的魅力。”


编辑  张英  二审  魏静文  三审  苏小红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