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制造”如何向“中山创造”跨越?市人大聚焦瓶颈问题开展专题询问
发布时间:2025-11-13 来源:中山+
2025年11月13日《中山日报》03 要闻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列为战略任务首位,部署了固本升级、创新育新、扩容提质、强基增效四大重点任务。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再次强调,要“着眼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构筑未来发展新优势的战略举措。对中山而言,这更是破解“传统产业占比高、新兴产业规模小、区域发展不均衡”等突出问题的关键,是实现“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目标的必由之路。近年来,中山积极抢抓发展机遇,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持续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中山市人大常委会召开专题询问会。通讯员供图

11月12日,中山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召开,审议了中山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并聚焦瓶颈问题开展专题询问。

成绩有哪些?

先进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2.2%

根据中山市政府现场报告,近年来中山多措并举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显著进展。2025年前三季度,中山市GDP总量达3038.70亿元,增长3.6%,工业技改投资132.56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5.1%,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52.2%、18.4%。

产业集群发展方面,中山围绕十大产业形成“4+6+N”多梯队联动格局,已培育智能家电、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国家、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年内新增875家规上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90%的规上企业转型率位居全省前列。

科技平台建设持续提速,中山聚焦生物医药与健康、新能源、光电光学等领域,截至目前已建成省高水平创新研究院2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8家、省级重点实验室6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04家。

新兴产业布局成效初显,通过延链拓链壮大新能源产业、优化生物医药产业生态、抢占低空经济赛道、拓展人工智能产业等方式,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生物医药、低空经济领域培育出康方生物、福昆航空等行业知名企业。

区域与产业协同不断深化,抢抓国家开发区公告目录修订窗口机遇期,加快推进制造业集聚区、产业园区、小微园等平台整合升级,形成“10+1”省级以上产业园区发展格局。

瓶颈怎么破?

焦点一:如何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传统产业是中山经济发展的重要基本盘,工业占GDP比重超45%。市人大常委会调研发现,不少中小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仍处于较低层次,如何加速其“三化”转型成为关键问题。

工信局答复,将加快推进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建设,支持企业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和绿色低碳发展,常态化组织供需对接活动。力争2025年新推动1000家、2026年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全覆盖,建设一批示范工厂、车间和企业项目;支持古镇、小榄、横栏、火炬区等镇街开展传统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出台技术改造项目资助实施细则,最高按设备购置额的15%给予奖励,目前全市已有119家企业纳入市级技术改造资金扶持范围,52家纳入省资金扶持。同时,对通过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评估验收和获评国家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绿色园区的主体给予奖励。

焦点二:如何培育好新兴产业发展生态?

中山在新能源、生物医药、低空经济等新兴及未来产业领域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市人大常委会调研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柱引领作用尚未充分显现,产业规模偏小、集聚度不足。

市发展和改革局表示,未来将抓重点领域,推动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抓人才、资金、数据等要素支撑;抓应用场景,激活市场需求。聚焦生物医药与健康等基础好的新兴产业,打造“湾区药谷”“湾区光谷”“湾区声谷”等集聚区;前瞻谋划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建设“湾区西岸低空之城”“新能源产业高地”“纳米材料创新谷”;围绕重点领域打造新型工业化应用试验场。

工信局称,将立足产业基础与区位优势,培育壮大生物医药、光电光学等新兴产业,布局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机器人等未来产业,构建“4+6+N”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园区,培育机器人产业集群。

市科技局表示,将从核心技术攻关、创新平台建设、科技企业培育、高端人才引进四方面发力。聚焦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三张清单”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采用“揭榜挂帅”方式开展联合攻关。

市投促局透露,今年1-9月全市签约招商引资项目689个,投资总额930.11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项目近200个,投资额超400亿元。未来将深化产业链精准招商,推动招商模式向“资本+生态”转型,优化全周期服务。

焦点三:如何推动企业加大创新资源投入?

2023年中山R&D经费(用于研究与试验的经费总额)为127.17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2%,低于深圳、珠海、东莞等周边城市。市人大常委会询问,政府和职能部门该如何推动企业加大创新资源投入?

市科技局答复,中山R&D经费从2021年的81.13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127.17亿元,复合增长率16.2%,排名珠三角第2;3.2%的比重排全省第5位。中山90%以上的R&D经费来源于企业。目前存在产业结构偏传统、新兴产业支撑不足、缺乏龙头型科技企业、财政引导力度待加强等问题。未来将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培育未来产业新赛道,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标杆企业-领军企业”梯队培育体系,建设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为未来产业培育更多“种子企业”。

焦点四:如何提升创新平台的科技成果本地转化?

中山近年引进建设了中山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市人大常委会调研发现创新平台科技成果本地转化不足,对产业突破性发展助力不明显。

市科技局表示,近年来创新平台在引进研发团队、培养人才、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如中山药创院完成5项新药成果转化,长理工中山研究院累计孵化25家科技型创新企业。目前创新平台仍处于培育期,未来将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构建全链条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布局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成立中试产业服务联盟;依托华南技术转移中心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打造“企业出题、政府助题、平台答题、市场评价”科创模式;探索设立市级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用足科技信贷风险补偿等政策。

焦点五:如何改变部分产业园区配套滞后的现象?

市人大常委会调研发现,中山部分产业园区在供电、供气、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及生活服务设施方面存在短板。

工信局答复,近年来抢抓国家开发区目录修订窗口期,统筹布局十大跨镇街主题产业园,2021年以来新增8个省级园区,省级以上园区达11个,数量居全省第7、珠三角第4,形成“10+1”园区发展格局。2023年大型产业集聚区获评考核“优秀”等次,累计获4亿元专项资金支持。

针对现存问题,未来将构建“管理规范、规划统一、设施完善、服务高效、产业协同”的园区发展体系。推动各镇街建立“管理机构+平台公司”标准化管理体系,6个跨镇街园区建立“小组统筹+分片执行”机制;结合“十五五”规划编制,制定综合发展蓝图,实现“多规合一”;加快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制定建设清单与三年计划;提升园区风貌,设立特色标识系统;推动产城融合,推进城镇服务与产业配套,鼓励公共资源向园区倾斜。

未来怎么干?

推动“中山制造”向“中山创造”跨越

中山市政府表示,接下来将坚持目标导向,全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导向,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迈进、数字转型、绿色升级、融合拓展,引导存量企业立质量、创品牌、促上市。加速科技成果落地孵化和规模产业化,推动“中山制造”向“中山创造”跨越。

突出集群集聚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链。坚持“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以精准招商为抓手,前瞻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促进要素高效流动,构筑“雨林型”产业生态。

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高水平规划建设产业园区,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打造承载力强、吸引力大、竞争力优的产业发展平台。

市人大常委会表示,将持续加强监督,通过跟踪问效、“回头看”推动专题询问成果转化,与市政府同题共答、同向发力,共同建设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编辑  张英  二审  魏静文  三审  苏小红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