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山首条、全国首批商业步行街,百年孙文西路见证了香山铁城拆建、近代西风东渐以及现代商业沉浮的历史变迁。以其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街区,既是几代中山人共有的精神原乡,也是南粤乃至中国近现代商业的“基因库”。
修表师傅林桂拉的店铺就在这里。严格说,它只是孙文西路两栋楼之间的一条夹缝,1米多宽,20米长,一半露天,一半遮顶,门口楣头贴着两个极其简朴的字:修表。
以前不忙的时候,林桂拉会在店门外的长椅静坐片刻。骑楼林立的步行街上,嘈杂的流行音乐,夹杂着语气浮夸的清货广播,一股脑涌进耳朵。潮流鞋服店门口的年轻人们,拿着气球、传单和塑料手掌招徕顾客。
今年国庆节前夕,孙文西路步行街完成一期改造焕新“开街”。老字号孙奇珍酒楼重新开门迎客,数十项非遗展示活灵活现;“二八大杠”的铃声清脆掠过巷口,晃动的冰镇汽水在泡沫箱里叮咚作响……和林桂拉一样的“老石岐”们有点恍然:时光倒流了吗?
一条是孙文西
另一条也是孙文西
20世纪的孙文西路,常常鲜活在人们的嗅觉中。福寿堂的药香一阵盖过一阵,巷子里飘出的杏仁饼香浓郁扑鼻,百货公司里新衣料新皮革的味道令人振奋。
孙文路,东西纵贯石岐老城区,分为孙文东路、孙文中路、孙文西路三段。南宋建县有了西门外“十八间”,明清时期改称“迎恩街”,民国时期得到大规模扩建,逐渐形成今貌。1925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中山(香山)县政府将“大马路”命名为“孙文路”,分西、中、东三段,其西段即今孙文西路。
彼时,孙文西路商贾云集,传统老字号和新式商业并驾齐驱,合昌疋头、金玉楼纸料、福寿堂药堂、大有益药堂等传统行业代表商号,汇丰百货、永安百货、思豪大酒店、香山银行、中山民众实业银行等新业态机构,都让孙文西路毋庸置疑地成为中山“地标”,一度被誉为“小香港”“小澳门”,盛极一时。
然百年境迁,时移世易,早已换了人间。
尽管业态单一、房屋安全隐患、基础设施滞后、历史风貌受损等,早已成为无法回避的沉疴,但孙文西路的“味道”,仍然被中山人深深挂念。
2021年底,中山下定决心改造提升孙文西片区,还海内外中山人一处有传承、有创新的精神家园。经过1000多个日夜的规划、论证以及改造建设工作,今年国庆期间,“百年孙文西焕新归来”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一大文旅标签。这里“复活”了旧时的茶楼,搬来了往日的邮筒,同时也进驻了咖啡、文创、潮玩等大量新业态,老街区和新活力温柔相拥,文化体验与消费活力同频共振。
秋高气爽的日子,约三两好友漫步孙文西,不仅可以打卡具有南洋风情的骑楼建筑群、香山剧场、中山百货以及思豪大酒店等地标性建筑,还能欣赏到有着百年历史的灯影花、山花灰塑等传统工艺,切身感受老街的历史质感与温度。此外,还有更多特色美食、旅游民宿、大师工作坊等丰富多元的消费场景,正在逐步实现中。
孙文西路真的“活”在了当下。
有人问:今天的孙文西路,和一百年前的孙文西路——还是不是同一条路?与其深究是不是,不如将目光落向脚下。百年前的商号吆喝与如今的文旅喧闹,本就是同一条路的“心跳”。
他们拓路救国
他们让老骑楼飘出新烟火
无论百年前的孙文西,还是今天的孙文西,从不缺少奋斗的人物和故事。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孙中山入澳门镜湖医院当西医师,不久,在澳门自设中西药局,挂牌行医,“不满两三月,声名鹊起”。1893年春,孙中山在广州西关洗基设立东西药局,之后再在石岐西门口(今孙文西路东段),与同乡程北海合伙开设中西药局。
中西药局开在闹市之中,交通方便,加之货源充足,服务态度诚恳,又鉴于人们对西医药的信赖,门市生意越做越兴旺,除了周围街坊常常买药,附近乡村也有许多人慕名前来。由此,孙中山更加深刻地了解到民生多艰。有学者曾表示,这里是孙中山由“医人”到“医国”的连接点。
孙文西路浓郁的商业氛围带动了中山商业的发展,众多华侨回乡投资建设,已在香港成功创办先施百货公司的马应彪,积极响应孙中山先生“实业救国”的号召,回乡在孙文西路设立分局,建设先施大楼。不过,先施公司在这里并未开设为人熟知的百货业务,而是开设了金融业务,包括信托、保险置业、人寿保险等“时髦”业务,对中山早期的金融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时代变迁,先施大楼已耐不住日晒雨淋的侵蚀。当孙文西路改造活化项目启动时,托管人林海毫不犹豫自筹资金,对这栋老建筑进行全面加固和修缮,“人们看到这些老建筑,自然会读懂这座城市的深厚历史。”
来自马来西亚的赵崇斌,两年前与从善坊“一见钟情”,自此一发不可收拾。他先是在从善坊的老侨房开设了一家娘惹主题餐厅。骑楼、吊扇、炎热、雨水,大红和深绿的碰撞,似曾相识的味道与记忆……餐厅很快进入各大社交媒体的流量池。借着孙文西路的改造,他又将开店的步子迈到了孙文西。开业当天,单一份炸榴莲就让他和伙伴们忙得不可开交,“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
和赵崇斌一样,咖啡人吴均明也是“古城改到哪里,生意做到哪里”。几年前,吴均明还骑着一辆“二八大杠”单车走街串巷卖咖啡,一成不变的鸭舌帽和背带裤是“单车老吴”的标识。不知不觉中,老城在变,老吴也变了。他将单车停在了侨房的青砖墙边,想象着如何将满洲彩玻陈列到天花板上,五彩的光摇曳在地上,摇曳在客人的咖啡里。去年,位于孙文西路步行街的香山古城游客中心落成后,老吴马上就把店开了起来。
修表师傅林桂拉16岁学艺,三年后出师,1980年拿到中山市首批个体营业执照并营业至今。每每拆开那些结构复杂的机械表,林师傅常常感到一种莫名的兴奋。他想象着:若干年前,蓝眼睛的钟表设计师,白胡子的手工匠,一群人共同创造出一个时间的作品。指针旋过若干个轮回后,倦了。在中国一座城市的一条步行街上,一位安静的老人,逆向拆解一切,然后不留痕迹地把时间复原。在这场跨越时空的神交里,林桂拉是最不动声色的那个。他很满意。
近半个世纪里,林师傅为数不清的人“修补”了时间,也守望了孙文西路。从他的工作台往里走,路过储藏柜,路过电饭煲,路过几盆撂荒的植物,越走越远,越走越静,像进入一个时间的隔层;转头折返,穿过长长的廊道,人声渐起,事物鲜活。
新旧秩序在一起
是互补而非取代
为什么人们喜欢逛古街?从某种程度上说,古城或古街就像一个被精心编排过的文化体验剧场。在这里,人们触摸古墙、走过老路,感受与历史长河的精神连接,并且获得一种抽离现实的、精致的审美愉悦。
听起来美好,但这也只是一种弱连接。要真正走入人们的内心,首先要有独特而鲜明的文化基因,其次这种文化要具备较强的再生能力。
百年回望,孙文西路更像是一条通往现代化的通道。1912年5月,孙中山先生从这里的天字码头乘船返回广州,结束了他最后一次故里之行。这一时期,“香山商帮”的全国乃至全世界网络也在迅速拓展。从早期的著名买办企业家徐润、唐廷枢、唐廷植、郑观应,到上海百货业巨头马应彪、郭乐、蔡昌、李敏周等,他们的足迹从岭南到上海、到武汉、到天津、到世界各地……他们大胆开拓,不断创新,为中国商业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也成功实现了自我历史的书写。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学强在研究中指出,在中国近代历史上,至少有2万香山人曾在黄浦江畔参与构筑一个横跨商业、教育、文化的复杂网络。他们不仅是上海开埠后的“城市合伙人”,更是用糖茶贸易、救国实业、教育实践等,在十里洋场演绎了一幕幕被低估的早期全球化叙事图景。
这是先辈留给孙文西路的基因。如何传承发扬这个基因,孙文西路正在给出答案。我们看到,这次对孙文西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活化,恰是一次系统性的文化再生实践,它不是简单的“穿衣戴帽”,也没有把历史文化资产“冻结”起来进行所谓的“保护”,而是把物质遗存的修复与文化脉络的延续、商业活力的提升紧密结合,实现了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
今天的孙文西路上,骑楼的斑驳与大厦的挺拔相映,“老石岐”的传统日常和年轻人的新潮生活交织。在传统老字号“浩辉饮食店”吃上一碗肉丸粥,转角就到骑楼咖啡厅饮一杯香浓拿铁……新旧碰撞间,本土历史文脉被不断传承,且焕发出浓郁的时代韵味。
这种生生不息的活力,既源于激荡历史沉淀的厚重力量,更得益于旧事物为新景观搭建的成长平台。新旧秩序在同一时空交融,碰撞却不割裂,互补而非取代,最终将孕育出崭新的文化气象和精神内涵。
策划/吴森林
采写/记者 谭桂华 黄凡 张房耿
摄影/记者 缪晓剑
编辑 张英 二审 魏静文 三审 苏小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