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常被用来赞美教师的奉献精神。但现实中,许多教师正经历着“燃烧过度”的困境:批改作业到凌晨、处理学生矛盾心力交瘁、家长沟通压力……当“照亮他人”成为唯一的使命,教师的心理能量也在悄然耗竭。

“不舒服”或是心理耗竭信号
情绪枯竭:闹钟响三遍不愿起,每天起床都感到疲惫;一想到满课日程、待处理的学生矛盾就浑身乏力,对教学工作失去热情;回家对家人没耐心,连喜欢的追剧都提不起劲,甚至出现失眠、头痛等躯体化症状。
关系麻木:对学生问题逐渐失去耐心,改作业时看到错漏百出的答案,会盯着黑板发呆;与同事、家长沟通时也变得敷衍,总觉得“多说一句都累”。
成就感崩塌:明明付出了大量心血,却因学生成绩波动、家长不理解而陷入自我怀疑:“我这么费心教,有用吗?我适合当老师吗?”

心理耗竭背后的三大原因
角色超载:教师往往同时承担“知识传授者”“心理辅导师”“家校协调员”等多重角色,精力被无限稀释;
情感透支:面对学生的叛逆,要压下情绪耐心引导;家长的苛责,要温和解释,教师需要持续输出情绪价值,却缺乏有效的情感回血渠道;
价值感迷失:当教育被简化为“升学率”“排名”,教师容易陷入“我究竟在培养什么”的迷茫。

从“燃烧”到“滋养”的自救指南
划清边界:把“工作”和“生活”装进不同的盒子。设定 “下班时间”,晚上八点半后手机调静音,非紧急的工作群消息次日回复,用阅读、运动或追剧为自己充电;拒绝“自我感动式付出”,批改作业不必每本都写长评,重点标注共性问题即可;学会说“不”,婉拒超出能力的额外任务,您的精力是有限资源,需要合理分配。
建立“情感缓冲区”,每天记录1件“小确幸”,如学生的一句感谢、课堂上的一次笑声,这些瞬间是滋养心灵的养分;
创建“教师能量站”,和同事约定每周一次茶话会,吐槽压力、分享趣事,让负面情绪有出口。
构建社会支持系统:您不需要独自扛起所有,和家人约定“无工作话题时间”,周末完全抛开教案,陪孩子搭积木、和伴侣看场电影;分享脆弱,告诉家人“今天有个学生让我很头疼”,真实的情绪需要被接住。
编辑 周闪雨 二审 陈彦 三审 苏小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