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人对心理疾病都有误解,要打破这种困境,先从澄清最常见的误解开始。

误区1:“心理疾病是意志力差、性格软”
生活里常能听到“抑郁症就是想不开,太矫情”“焦虑症是瞎操心,不够坚强”的说法,甚至有人觉得,只要患者“振作点”“想开点”,病就能好。
但事实并非如此。心理疾病是复杂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能是大脑里神经递质失衡、脑区功能异常,也可能和遗传有关,长期压力或童年创伤也会成为诱因。任何人,无论其背景、成就、财富或信仰如何,都可能受到心理疾病的困扰。这就像骨折不能靠“忍”愈合,糖尿病不能靠“意志力”控制,心理疾病也需要专业治疗,不是“硬扛”就能解决的。

误区2:“心理疾病患者是疯子、很危险”
不少人一听到“心理疾病”,就会联想到“精神病”“疯子”,觉得患者有暴力倾向,会伤害别人。这种想法让患者不敢社交,生怕被排斥。
可真实情况是,绝大多数心理疾病患者不会伤害他人,反而因为疾病脆弱,更容易成为暴力的受害者。之所以有“危险”的误解,多是因为网络上对个别极端案例的过度渲染,让大家以偏概全。心理疾病谱系非常广泛,从常见的焦虑、抑郁到精神分裂症等,表现各异,不能用“疯子”“危险”给所有人贴标签。

误区3:“心理疾病是终身残疾,好不了”
“得了心理疾病,一辈子就毁了”——这种说法让很多患者刚确诊就绝望,甚至放弃治疗。
但请记住:心理疾病能有效治疗,康复并非不可能。现在有成熟的干预方式,通过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CBT)、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社会支持等多种方式,能帮助患者能缓解症状,回归正常生活。有些心理疾病确实需要长期管理,就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但“长期管理”不代表“没希望”,只要坚持科学干预,依然能过好生活。

误区4:“只有‘严重’的才叫心理疾病”
有人觉得,只有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才算是真正的心理疾病,焦虑、抑郁、强迫症这些都是“小题大做”或“不够严重”,压根就不是病。
这种想法忽略了心理疾病的核心影响:只要心理困扰持续存在,影响了情绪、思维、社交或日常生活,就该重视。比如长期焦虑让人无法工作,轻度抑郁让人对一切失去兴趣,这些痛苦都是真实的。而且轻度问题不及时干预,可能会变严重。不管症状轻重,只要影响生活,就该被理解、被帮助。
其实,对心理疾病的误解远不止这4个,比如很多人觉得“孩子不会得心理疾病”“看心理医生很丢人”,这些想法同样在伤害着需要帮助的人。
编辑 周闪雨 二审 陈彦 三审 苏小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