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丛丨在不确定中锚定确定性 在变局中开新局
发布时间:2025-11-05 来源:中山日报

当前,全球产业链在关税壁垒与地缘冲突中加速重构,人工智能革命以指数级速度颠覆传统生产范式,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不确定难以预料因素增多”论断,精准把握了人类文明转型期的深层矛盾。这种不确定性既非传统周期性危机的线性延续,也非西方“风险社会”理论的简单复现,而是数字文明与工业文明碰撞产生的系统性震荡。如何以确定性驾驭不确定性,是关乎能否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抉择。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举旗定向、谋篇布局,在强化制度优势、夯实物质技术基础、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等方面为不断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局面注入强劲确定性力量。

一、以制度优势为根本保障构建确定性治理体系

制度作为约束行为、塑造互动模式的规则体系,其本质功能在于提供确定性。现代社会应对不确定性的核心载体就是制度。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的时期,但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这种底气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持续彰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通过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的协同配合构建起驾驭不确定性的多层次保障。相较于新自由主义“小政府-大市场”的被动适应模式,中国式现代化强调“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有序社会”的三元协同。世界银行2025年发展报告指出,中国在应对不确定性时的政策空间是发达经济体的2.3倍,这种制度优势源于对生产资料公有制本质特征的坚持与创新,体现在我国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尤其是党的领导为驾驭风险提供了组织保障和精神引领。“两个确立”是党在新时代取得的重大政治成果,是新时代引领党和国家事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政治保证,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保证。党中央的权威能够确保在重大危机面前快速形成共识、凝聚资源。基层民主协商、数字化治理等手段所构建的社会共识形成的机制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积累的不确定性。与一些西方国家政策因选举周期而频繁更迭相比,我国的中长期规划机制(如“十五五”规划)就在党的领导下,站在人民立场上,通过把握大势,加强战略谋划所体现的制度前瞻性优势,为人民提供了稳定的政策预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个开放、发展的体系,能够以宽广的国际视野、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人类创造的优秀制度文明成果,并依据我国国情不断加以消化吸收和变革创新。这种制度特性使其能够灵活适应快速变化的风险环境,“更加彰显”制度效能的时代适应性,在不确定的世界中把握战略主动,稳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二、以物质技术基础为核心前提筑牢经济韧性屏障

不确定性伴随经济波动与外部冲击,而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包括实体经济、产业体系、基础设施和资源储备,构成经济韧性和社会稳定的核心前提。工业生产能力、粮食安全、能源资源供应能力能够确保外部供应链受阻时国内经济循环畅通,而先进通信网络、交通运输体系和应急物资调配能力则能够有效应对突发危机。

“十四五”时期,我国GDP跨越110万亿至140万亿元大关,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30%左右。粮食年产量连续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能源体系门类最全、规模最大,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提升。全会高度评价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并肯定这一系列成就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为驾驭风险挑战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以不变应万变”提供底气。迈向“十五五”,首先要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摆在战略任务的首位。要将“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作为重要原则,明确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同时,“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通过供给与需求的良性互动,提升经济体系的抗风险能力。我国虽已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更要将通过“固本升级、创新育新、扩容提质、强基增效”四大路径,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据估计,仅传统产业升级未来5年就会新增10万亿元左右的市场空间,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未来10年新增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

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夯实发展确定性的关键举措。“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实力跃上新台阶,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十四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十位。“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阶段,围绕“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目标,需从多方面协同发力。具体而言,需着力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强国建设,并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以全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催生和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只有通过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才能不断激发创新活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此外,要以强大的国内市场为战略依托,“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完善收入分配制度,通过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扩大有效投资、破除市场堵点卡点等措施以凝聚驾驭不确定性的社会力量。同时,在对外开放方面坚持制度型开放,增强国际不确定性驾驭能力。

三、以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为根本方法掌握战略主动权

不确定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必然性,要求以实事求是态度识变应变求变。实事求是不仅帮助识别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因素,更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将不确定性转化为发展机遇。作为马克思主义根本观点,实事求是包含认识世界的态度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使党能在复杂表象中发现事物内部联系,按客观规律办事。历史经验表明,坚持实事求是则事业胜利,违背则遭受挫折。面对全球经济低迷、地缘冲突、科技革命加速等变革,实事求是成为文明穿越迷雾的指南。

“以历史主动精神克难关、战风险、迎挑战”,体现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当代践行。为确保“十五五”规划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预期效果,首先必须深入调查研究,“沉下去”摸清真实情况。通过大数据分析、实地走访、专家咨询等多种方式,尽可能全面地收集信息,识别出哪些是变化的表象,哪些是内在的规律。这就像在惊涛骇浪中,首先要把海底的地形和洋流的规律搞清楚。只有把“实事”搞清楚,才能“求”得其中的“是”(规律)。由于形势瞬息万变,还需建立实时监测机制,及时调整策略,以预见趋势,发现机遇,并主动进行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模式创新。例如,面对科技领域的“卡脖子”问题,要实事求是地承认差距,主动求变,集中力量进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将不确定性转化为发展的确定性动力。

驾驭不确定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根本依靠也在人民。基于人民利益的确定性,把握正确方向,不被不确定性迷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价值立场。为避免为追求GDP增速而忽视环境承载力,或以微观感受否定宏观政策成效,在推进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需平衡速度与质量、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要“坚持系统观念”,“注重各方面政策协调,保持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按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作出全面部署。要特别强调“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并部署系列民生举措。要强化底线思维,把国家安全同经济社会发展一同谋划、一起部署,增强经济和社会韧性,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等安全,筑牢国家安全的物质基础。要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崇尚实干、力戒空谈,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驾驭不确定性的根本保障,其核心在于党的坚强领导;日益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是驾驭不确定性的核心前提,其发展离不开党的政治引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驾驭不确定性的根本方法,其灵魂在于党的自我革命精神。如果说制度是“稳定器”,物质是“压舱石”,那么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我们穿越不确定性迷雾的“罗盘”。三者协同发力,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在不确定世界中锚定战略主动,接续书写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为世界贡献中国确定性方案。

注:本文为教育部2024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课题(项目批准号:24JDSZK075)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中山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三级教授、博士


编辑  张倩  二审  黄廉捷   三审  林志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