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东暗涵整治工程已开始,怎么建,如何出行?答案全在这→
发布时间:2025-10-24 来源:中山+

“民族东改造建设是好事、是民生工程,我们当然全力支持!”10月24日,65岁的杨志昂笑着表示,改造的过程必然会有“阵痛”,也一定会给他们的生活造成一些影响,但他更加期待民族东路全段改造归来的样子,希望他所生活的地方变得越来越漂亮。

据悉,石岐街道暗涵整治工程四标段(民族东覆盖渠暗涵整治)项目预计将于2026年5月31日完成建设。

10月24日,民族东覆盖渠(民生路-中河泊)整治工程已经完成围蔽,施工单位正在进行前期施工作业。记者 缪晓剑 摄

当天下午,记者在民族东市场周边看到,现场已用铁皮全面围蔽起来,仅留出靠近市场一侧小范围区域,约1米至2米宽,供行人和非机动车出入,方便周边商铺经营和群众买菜购物。围蔽区域内,多个违章建筑已拆除完成,管道走位已开展基础翻拆,多位施工人员正在现场作业。记者在现场还看到处大坑,目前已采取围蔽措施,防止行人靠近,确保安全。透过靠近中山市华侨中学附近的一处大坑记者看到,坑内一片黑暗,深不见底。由于非汛期水量不足,坑内暗渠水流无法实现充分流动,靠近该坑还能闻到一股异味。

民族东覆盖渠华侨华侨中学初中部段出现的坍塌大坑。记者 缪晓剑 摄

石岐街道农业农村局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汪洋介绍,在今年的常规道路检测过程中,石岐街道发现民族东路存在较大的结构损坏。鉴定报告显示其已为e级(危险状态),道路随时可能局部坍塌。基于此,石岐街道迅速启动改建项目。经过前期调研与方案设计等,该改建工程于10月15日正式进场施工,对民族东路全段(西起民生路,东至华柏路)约520米的暗渠进行拆除重建。

“除了将整个覆盖渠进行翻建,我们还将解决覆盖渠两侧居民的排污问题,道路‘白改黑’、两侧人行道完善等基础设施改造提升也将同步开展。改造还增加了对覆盖渠两侧民房的统一风貌提升,也将同步尽可能增设更多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位满足市民日常生活需求。”汪洋表示,为尽可能减少对周边居民和商铺的影响,除了留出专门的出入通道,他们还提供了一份转运方案给到民族东市场,帮助其开展货物输送,使其维持基本的经营。

围蔽墙外预留通道方便群众通往民族东市场。记者 缪晓剑 摄

针对市民群众关心的“为何改造时间长达7个月”等问题,石岐街道暗涵整治工程四标段(民族东覆盖渠暗涵整治)项目负责人陈光涛表示,该项目总体情况十分复杂,改造难度较大,且涉及建设内容众多,因此整体工期较长。他透露,该项目将率先为暗渠做支撑,再“揭盖”,随后再进行暗渠重建。彼时,两侧的截污工程和基础设施完善建设等将同步进行。

“由于暗渠与两侧民房十分靠近,我们必须通过采用‘SMW工法桩’等施工技来为两侧民房做保护,确保工程建设对民房产生最小影响。”陈光涛表示,针对施工过程中会产生的噪音、灰尘等,他们将通过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避免在居民休息时间进行高噪音作业、配备洒水车定时对施工场地进行洒水降尘等方式尽量减少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

工人正在进行前期施工作业。记者 缪晓剑 摄

汪洋透露,改造启动后,民族东路上不少业主积极响应支持改造工作,主动对沿街商铺进行免租、减租。在民族东路上有一处物业的杨志昂也是众多支持者之一。当施工单位告知他可能要在他家的物业内部打桩到暗渠时,他欣然应允。“看到孙文西路、孙文中路、民族路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得那么漂亮,我羡慕已久。所以轮到我们这里的时候,我当然积极配合。”杨志昂表示,他在1980年买下这间物业。从那时到今天,由于民族东市场的兴旺,这间物业从来都不愁租,“改造后这里环境肯定会更好,没准还能带动租金涨涨。”

记者了解到,待到该项目改造完成后,新覆盖渠结构的承载力将全面得到提升,按照设计要求将正常运行50年。

交通小指引:

为配合重建工程推进,分两阶段对民族东路(民生路至洪家基大街段)进行交通管制,具体如下:

第一阶段(工程前期阶段):

实施临时交通管制,2025年7月22日零时起至2025年10月14日24时(依工程前期进度动态调整),禁止四轮及以上机动车通行,摩托车、非机动车及行人可正常通行。

第二阶段(工程施工阶段):

封闭施工实施临时交通管制,2025年10月15日零时起至2026年5月31日24时止(若时间调整另行通知),仅保留局部必要的人行通道。

管制期间,洪家基大街单行方向由北往南,华柏园西侧道路实施由南往北单向行驶,前往民族东市场车辆可在纪念堂、逢源商业街等周边停车场停放。

前往华侨中学南门的可以通过洪家基正街步行前往。

请广大市民朋友合理选择出行方式,途经的市民朋友请按现场交通指示绕行并注意安全。

民族东市场商铺进出货走什么路线?

民族东市场商铺进出货的机动车可由“孙文中路-通德街-河泊大街-中河泊-民族东市场”路线进入民族东停车场。


编辑 袁凤云 二审 朱晖 三审 陈浩勤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