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黄绍芬从影百年展”中山市博物馆开展
发布时间:2025-10-24 来源:中山+

100年前,从中山走出的少年背井离乡开启了从影之路;100年后,他的光影人生在故乡完整呈现。

10月24日,中山市博物馆“追光捕影——纪念黄绍芬从影百年展”开展。见习记者 张景天 摄

10月24日,中山市博物馆“追光捕影——纪念黄绍芬从影百年展”开展,作为中国电影摄影艺术的奠基者,黄绍芬的百年光影人生通过百余件实物史料、影像作品首次在故乡完整呈现。展览为观众铺陈了中国电影从黑白到彩色的拓荒历程,呈现了黄绍芬对艺术的赤诚和对家国的担当。

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摄影家、黄绍芬之子黄宗炜看到展览感慨万千。见习记者 张景天 摄

“我的父亲在中山出生、成长,非常遗憾的是他1925年离开家乡后再也没有回来过。所以我今天回到养育父亲的家乡,看到展览,感觉很伤感。”站在展厅,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摄影家、黄绍芬之子黄宗炜感慨万千,几近哽咽。在黄宗炜眼里,父亲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70多岁时,黄绍芬还担任《白蛇传》总摄影师,退休之后退而不休,为上海摄影事业的发展作出诸多贡献。

中山市博物馆为黄宗炜(右)颁发捐赠证书。见习记者 张景天 摄

“他是一心为了事业,一生都与摄影摄像息息相关。”对于父亲曾经留下的照片,黄宗炜花了十年时间来整理,最终编撰成《黄绍芬图传》,在2024年向中山市博物馆赠书,并在展览开展当日捐赠了一批实物资料。展览陈列了黄绍芬使用过的看光镜,黄宗炜细细介绍起这一来自1930年的物件:“当年拍电影要洗印出胶片以后,才能看到拍摄效果,有时候并不能保证100%达到效果,所以摄影师的精神压力非常大,我父亲在拍之前就通过看光镜来看光的阴影、层次、画面构图。所有的工作照里,他脖子上永远挂着这块玻璃。”黄宗炜说,父亲非常珍爱这一玻璃,于是将其作为纪念品留给了自己。

中国著名电影导演、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谢飞来到了展览现场。见习记者 张景天 摄

中国著名电影导演、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谢飞也来到了展览现场。“黄绍芬先生是我们的前辈,虽然我没有与他见过面,但是他的作品一直是我们学习电影、掌握电影的典范。”谢飞说,自己在教授学生时,也常以黄绍芬的作品为例,“展览非常精彩,既有黄绍芬先生本人的成长经历、工作经历,也有他的拍摄产品,从默片、黑白片到彩色片,这些珍贵的图片和实物,对于观众来说,这个展览是极具史料价值、观赏价值的。”

观众兴致勃勃地观展。见习记者 张景天 摄

本次展览包含“志向初起”“光影为笔”“丰碑屡树”“芬香绍远”四大单元,集中呈现包括黄绍芬珍藏器材、亲笔手稿与馆藏经典海报在内的核心展品,回顾他在多部影视经典中所实现的视觉美学与技术突破,立体呈现黄绍芬先生的艺术成就,引领观众感受其对中国电影事业的赤诚追求与卓越贡献。

策展人之一周晨恺介绍,展览依托黄宗炜先生捐赠的实物资料,加上中山市博物馆馆藏的电影海报,以及黄绍芬的作品、生活用品、亲笔笔记、摄影器材等,立体地串联黄绍芬从中山走出去,一直到上海完成一系列电影作品的历程。“策展过程中,我深深感动于黄绍芬的好学精神。从正式成为摄影师,到完成后续许多经典影片的拍摄,他都是用这样一种精益求精的追求来完成的。”周晨恺说道。

本次展览将从2025年10月24日持续至2026年1月4日。


编辑  张英  二审  朱晖  三审  吴森林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