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由市教育体育局主办的“真问题驱动”——中山市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项目校推进工作会议在中山纪念中学火炬二中举行。现场举行了项目启动仪式,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包括六大关键任务和22个项目类别。经过遴选,中山市共有31所中小学被选为“课改实验校”。
这些学校将根据各校特点,针对教学方式改革、深化教学评价改革、促进学生素养提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开展为期3年的改革,孵化可复制的“中山样本”。

“真问题驱动”推动中山课改
据悉,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聚焦“课程教学”领域的各方面,将分为六大任务22个项目类别。其中,六大任务包括推动课程方案落地、推进教学方式改革、深化教学评价改革、促进学生素养提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强化教研工作保障。
22个项目类别包括加强课程实施方案指导、促进课程育人功能融合、加强课程方案的校本化实施、打造智慧教学生态模式、推动“未来课堂”改革、探索数字化评价途径、加强阅读素养等。
“每个实验校基于学校实际情况、课程改革的现状,选择其中一个项目进行研究,并借此项目的改革,形成示范和典型方案,后续再将经验持续推进到其他方面。”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创新人才培养部部长张华表示。
具体将怎么改?推进工作会现场强调各示范校应扣住“真问题”来驱动课改行动,即找到和解决“真问题”,来推动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的成效。同时市、校应分别强化组织领导,校级要将课改作为“一把手工程”,并且课改将配套课题申报、培训、成果展示等机制,开展中期及终期验收以检验实施效果等。
三所学校分享课改经验
本次推进工作会议邀请3所不同学段、特色鲜明的项目校代表分享实践经验。
中山市烟洲中学校长胡光裕以《“书院·未来”特色课程建设实践》为题开讲,介绍了该校以国家课程为基础,构建“1+N”等特色课程体系的情况。其中涵盖人文、数理、科技、体艺四大书院,开设包括AI、无人机等多元特色课程以及学科竞赛等。“学校通过学案导学等落实国家课程校本化,经课程申报、审核、调整等流程保障课程质量,成果显著。”
中山纪念中学火炬二中校长李凯分享了“文化引领+ 数字赋能”的生长教育实践成果。学校以构建“大树生长模型”课程体系,涵盖基础、自主、素养、融合四类课程,形成五育融合的育人生态。他表示,数字技术为教育提质增效,校本资源库打破学习边界,大数据实现教学精准诊断与个性化辅导,通过数字化平台助力教师成长。
中山市东区紫岭小学副校长晏利红分享《赋能教师发展:助推课程改革》主题内容。她介绍,在课程改革中,东区紫岭小学聚焦教师专业成长与课程改革双向发力。在教师成长上,紫岭小学从理论、技术、研修、机制等四维度系统推进,“未来,学校将持续分层培训、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多方合作,以教师成长助推课程改革,助力学生发展与中山教育进步。”
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主任吴祥明表示,期望31所项目校聚焦项目内容,结合学校实际,把课程教学的改革推向深处,落到实处,要用看得见的“改变”,助推中山教育的发展,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编辑 王欣琳 二审 朱晖 三审 陈浩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