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痛点”到“十里画廊”,中山南区以治水解锁文旅新密码
发布时间:2025-10-21 来源:中山+

10月21日清晨,像以往的每个清晨一样,南区街道曹边村的“龙井泉”边,村民们提着水桶在汩汩的泉眼边有序取水,作为一天的饮用水。一条绿道沿着古井旁的曹边新涌蜿蜒至村里,水岸两边绿荫环绕,清澈的水里小鱼摇曳,一派悠然。河涌整治开始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河道两侧时有垃圾堆积,因远离村民居住点,道路曲折不平。

从“鲜有人至”到成为村中“景观带”,从“生态痛点”到“经济亮点”,曹边涌的变化是南区街道美丽河湖建设的小小缩影 ,近年来,随着美丽河湖建设,越变越好的水环境、水生态,更激活了区域发展的新动能。

如今的北台涌,水质已实现质的飞跃,也带动了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记者 文波 摄

跨镇界河涌的生态逆袭

北台涌,这条流经五桂山街道与南区街道的跨镇界河涌,全长23公里,其中南区街道段长约6.5公里,曾是当地生态治理的“硬骨头”。“2021年之前,这条河涌的水质长期不达标,还有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直排现象,臭味能飘好几里地。”南区街道居民王先生回忆道。

作为北台涌流域内的重要文旅节点,中山詹园深受水污染之苦。“当时景区内的河水又脏又臭,游客来了根本不愿意靠近。”中山市詹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陈伟流坦言。为改变这一状况,南区街道以“百千万工程”为契机,秉持“山水统筹、以水定产”理念,打响了北台涌治理攻坚战。

在治理过程中,南区街道首先从源头控污入手,投入资金对詹园及周边区域的污水管网进行全面改造升级,实现了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从根本上杜绝了污水直排北溪河的问题。得益于上游水质改善,以及区域内控污工作的进展,景区内水质大幅改善,也为后续文旅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南区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局也联合多部门开展了北台涌清淤疏浚、生态岸线修复等工作。“我们组织专业队伍对河涌进行彻底清淤,清除淤泥总量达数万立方米。在岸线修复方面,除詹园段采用直立式挡墙驳岸外,其余河段均采用生态草坡驳岸,种植了菖蒲、落羽杉等水生植物,既美化了环境,又增强了河涌的生态功能。”南区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局副局长冯泽炫说道。

中山詹园游客多了起来。记者 文波 摄

如今的北台涌,水质已实现质的飞跃。根据《中山市生态环境局 2025 年第三季度全市河涌水质监测数据》,北台涌水质达到类标准,满足水功能区农用灌溉要求,较2021年有大幅改善。水质的改善也带动了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詹园推出的水上桨板项目深受游客喜爱,节假日期间常常一位难求;周边的慈恩里民宿等业态生意火爆,国庆、中秋等假期入住率均在90%以上。“今年国庆期间,我们在詹园及慈恩里民宿举办了‘游龙戏水・北溪映月’迎中秋赛龙夺锦展演活动,水道两边吸引了上千名游客参与。”陈伟流兴奋地说。

全域治水带动文旅兴旺

今年10月1日傍晚,暮色渐浓的中山市南区街道曹边村,古桥旁的稻田里亮起串串灯笼。“曹边夜宴”在青砖黛瓦间热闹启幕,民歌悠扬中,游客们穿梭于烟火集市,品尝侨乡手作小吃、体验非遗扎染技艺。这场国庆特色活动单日带动消费32万元,让这个始建于1068年、有着957年历史的古村落,再次成为大湾区文旅打卡热点。而这一切的改变,源于南区街道近年来对北台涌、曹边新涌等河涌的系统治理——以前无人光顾的河涌,如今变身水清岸绿的生态廊道,滋养出蓬勃的文旅新业态,让千年古村焕发新生。

曹边新涌水岸两边绿荫环绕,清澈的水里小鱼摇曳,一派悠然。记者 文波 摄

曹边新涌北起曹边村,南至北台涌,全长0.5公里,流域面积约0.57平方公里,是一条典型的雨源性河涌。为改善曹边新涌水质,南区街道先后开展了沿河截污工程、清淤工程、生态岸线修复工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和暗涵整治工程等一系列工作。

“在治理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不少困难。比如,曹边新涌周边居民较多,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对居民生活造成影响,部分居民初期不理解、不配合。”冯泽炫告诉记者,为解决这一问题,工作人员多次上门走访,耐心向居民讲解治水的重要性和长远益处,并根据居民意见调整施工方案,采用“分区分段+错峰施工”的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干扰。

经过四年多的不懈努力,曹边新涌的水质从长期劣Ⅴ类提升至Ⅳ类,沿河生态环境也得到显著改善。水质的改善不仅美化了环境,还为曹边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自河涌水质改善以来,我们村陆续举办了‘曹边夜宴’‘五四青年舞会’‘稻田泥煨节’等多场文旅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周边文旅产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村民收入和生活幸福感明显提升。”曹边村党支部书记梁志国介绍,2025年曹边村接待游客数量较2021年增长了3倍多,村集体收入也实现了大幅增长。

曹边村的“龙井泉”边,村民们提着水桶在泉眼边取水。记者 文波 摄

为巩固治水成果,南区街道还建立了长效管护机制。“我们组建了专业的巡查队伍,实行每日巡查制度,同时联合村和经联社,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此外,我们还引入了智慧化监测手段,在重点河涌安装了水质监测设备,实时监控水质变化,确保河涌水质稳定达标。”冯泽炫表示。

沿水岸打造出“十里画廊”

随着南区街道美丽河湖建设的不断深入,水环境持续改善,水经济的效益日益凸显。下一步,南区街道将继续依托北台涌生态资源,做好水文化、水娱乐、水经济文章,精心谋划主题特色项目,全力打造“十里画廊”。

“‘十里画廊’是我们依托北溪河打造的重点文旅项目,目前已进入规划实施阶段。该项目将串联起曹边古村、詹园、北台村等多个节点,建设生态郊野步道、亲水平台等设施,引入文体旅项目,为市民提供一个集休闲、娱乐、旅游于一体的好去处。”冯泽炫介绍,“十里画廊”的建设不仅能进一步提升南区街道的文旅品牌影响力,还能展示南区街道水污染治理成效,增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在曹边村,围绕矿坑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我们村的矿坑占地80亩,水深28米,是一个难得的自然资源。目前,我们已引入珠海的海豹救援队,计划将其打造为潜水培训和游玩基地。同时,我们还在与结对单位、国企合作,对矿坑周边废弃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利用矿坑的自然环境打造美丽经济。”梁志国表示,矿坑项目将成为“十里画廊”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曹边村的文旅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曹边村矿坑占地80亩,水深28米,是一个难得的自然资源,计划将其打造为潜水培训和游玩基地。记者 文波 摄

从“邻水不亲水”到“推窗见绿、出门近水”,南区街道用四年时间实现了河涌水质、生态环境、产业经济的三重跃升。这里既有区域内各涌内水质的监测报告作实据,有詹园浆板项目的火爆场景为佐证,更有村民口袋里鼓起来的收入、脸上的笑容作见证。这条治水兴城之路,不仅书写着生态修复的“南区答卷”,更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生动范例,为更多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编辑 袁凤云 二审 朱晖  三审 吴森林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