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的双重威胁笼罩城市,中山以一场全民参与的防疫攻坚战,以快制快地投入到“两热”防疫战斗中。一群又一群普通的基层防疫典型人物,像梁金娣、梁宇云、何丽君、陈燕飞等,用责任与担当构筑起立体化防控网络,他们的身影成为筑牢“两热”防线的中坚力量。
作为坦洲镇坦南社区防疫工作的“总调度师”,梁金娣以“统筹全局、精准施策”的担当,连续奋战在防疫最前沿,用科学调度与躬身实践筑牢社区安全防线。面对老旧社区积水点分散、卫生死角隐蔽等顽疾,她创新建立“三色预警”机制,将风险点按危险等级标注,通过“社区网格员+物业+志愿者”三级联动,实现21.5吨积水24小时内清零。这种将管理智慧转化为执行力的实践,印证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精准施策与资源整合。
教师志愿者梁宇云的跨界行动,展现了知识分子的社会担当。他设计的“防疫知识闯关游戏”,通过趣味问答让村民掌握灭蚊技巧;他发起的“校园—社区”联动机制,带动300余名师生参与卫生整治。这种将教育专业转化为防疫动能的创新,打破了职业边界的壁垒,诠释了“人人都是防疫员”的群防理念。
与此同时,护士何丽君的防蚊治疗车,成为病房里流动的“安全堡垒”。她在常规护理中融入人文关怀,为老年患者定制防蚊手环,为儿童患者绘制卡通防疫图,这种将专业服务与心理疏导结合的实践,使患者满意度提升至98%。更值得关注的是,她建立的“特殊群体防护档案”,通过定期回访为独居老人安装防蚊设施,体现了医疗服务的温度与精度。
这些基层典型人物的成功实践,揭示了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三大规律:一是专业化与本土化的结合,像梁金娣将管理理论转化为社区可操作的“土办法”,更易于群众的接受;二是科技赋能与人文关怀的平衡,像何丽君的个性化服务形成互补;三是职业精神与社会责任的融合,像梁宇云打破教师身份边界的跨界奉献。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普普通通的基层人物的贡献,正汇成一条牢固的防线,也印证了“榜样力量”的乘数效应:一个梁金娣带动了200余名网格员,一位何丽君影响了整个护理团队……他们的朴素故事必将激发更多的志愿者和群众加入到防疫的战斗中,毕竟“两热防疫”不是一个人的行动,而是需要所有的人都行动起来。这种“典型引领—群体响应—体系强化”的良性循环,正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当梁宇云蹲在泥泞中清理排水沟时,当何丽君深夜为患者更换蚊帐时,这些基层典型人物用行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的深刻内涵。他们的事迹纵然很平凡,但仍然如同点点星火汇聚成燎原之势,照亮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
这些普通人的朴素行动也给我们极大的启示:重大挑战面前,真正的防线不在高楼大厦,而在千万个普通人的责任担当;真正的力量不在宏大叙事,而在平凡岗位上的坚守与创新。这或许就是中山“两热”防疫战留给我们最大的意义。
编辑 袁凤云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吴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