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双斩获国家级奖项!中山日报社、中山广播电视台技术赋能媒体融合再结硕果
发布时间:2025-10-14 来源:中山+

近日,由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评选的2025年“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进步奖)项目获奖结果公布。由中山广播电视台报送的项目《4K超高清电视节目分发平台》、中山日报社报送的项目《中课通课后服务管理平台》双双获得了三等奖。

据悉,“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是我国新闻传媒行业最高层次的国家级科技奖项‌,评选标准涵盖技术突破性、行业适配性等多重维度。中山日报社、中山广播电视台曾在2011年、2021年先后获得“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时隔多年,市属媒体再次获得该荣誉。这正是市属媒体积极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持续深化技术赋能,服务广大用户群体、履行权威媒体职责使命的生动体现。

4K超高清电视节目分发平台
助力大小屏“同频共振”

在中山广播电视台的播控室,多块显示屏上正在测试4K超高清电视节目的播出效果,只见优质本土内容正在屏幕上流畅播放,观影体验良好。“目前我们的4k超高清电视节目分发平台(以下简称“4k分发平台”)还处于内测阶段,期望不久后会跟广大市民群众见面。”中山广播电视台播控部副主任高一绮指着正在播放中的节目笑着介绍道。

中山广播电视台4K超高清电视节目分发平台团队在探讨业务。记者 缪晓剑 摄

这项技术未来给市民朋友带来哪些新体验?高一绮说,以前本地的4k节目没有收看的渠道,收看如香山文化频道、综合频道这类中山台自办频道的方式比较单一。而平台投入使用后,不仅可以通过广电网络,IPTV网络收看中山台自办4k节目,也可以通过普通互联网络收看到,观众观看起来也更加系统、全面。市民观众除了可以通过连接运营商机顶盒的电视机收看,还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等设备收到4k分发平台传送的超高清节目,在移动端享受到优质本土节目,实现大小屏同频共振”。

据了解,4k分发平台采用IP+12GSDI异构双链路架构,结合AI智能管理,实现4k资源多端输出,既适配广播电视“大屏”影院级体验,又满足新媒体移动“小屏”播放。

4k分发平台的技术难点和创新点在哪里?

“难点之一是,自立项至今4k技术一直在发展,并没有公认很成熟的设备和方案,所以我们在建设过程中一直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高一绮举例,如在测试中IP信号调度的时候,发现偶发的轻微声音异常,中山广播电视台团队合力攻坚,挨个节点逐一筛查,最后发现是系统设备适配问题。“我们团队马上找到设备厂家,督促他们进行整改后,解决了问题。”高一绮说,为了完成4k超高清电视节目分发,团队还做了很多努力和创新。

中山广播电视台播控部副主任高一绮。记者 缪晓剑 摄

据了解,目前国内电视节目播出应用中以4k电视频道播出为主,但4k分发平台概念版块暂且空白。“4k分发平台的概念我们是第一家,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这也是我台响应国家4k产业与融媒战略的重要项目。”高一绮补充介绍。

探索“媒体+服务”新路径
中课通课后服务管理平台赋能智慧教育

工作日的一天,中山日报社大楼的中课通课后服务管理平台(以下简称“中课通平台”)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忙碌着,通过他们的工作后台,可以看到中课通平台正在有序运作着,在这里,不仅用户的信息能得到较高安全保障,而且平台应用技术也在不断迭代、升级,不断丰富用户体验。

中课通课后服务管理平台。记者 缪晓剑 摄

“我们通过大数据技术,如今可以根据学生以往的报课信息、考勤情况、教师评价等,进一步为学生推荐有关课程,并且为老师精准提供教学建议,让课后托管更加智能化。”中山日报社中课通平台技术负责人胡伟明一面处理平台问题,一面介绍道。

中课通课后服务管理平台负责人胡伟明。记者 缪晓剑 摄

据了解,中课通平台属于“传媒+教育”技术领域,是传统媒体融合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信息安全管理与教育服务的综合性技术平台,可提供超过500项功能。由项目技术人员研发的状态转换引擎和规则引擎,能有效解决学校在报课、排课、考勤等复杂业务流程的一致性问题,此外,该项目的研发成果还获得了多项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

据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此前出具的《中课通课后服务管理平台》项目鉴定意见显示,中课通平台的创新性、实用性和示范性,以及其所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均已达到国内行业领先水平。专家组在综合评判该项目后达成一致意见:该项目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微服务、分布式架构和云计算等技术,服务综合覆盖“媒体-教体-学校-学生-家长”。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课通平台在实现技术赋能课后托管的同时,还将传统媒体的优势发挥到了最大。“我们还依托传统媒体优势,对平台上发布的信息、内容进行高水平把关,综合运用人工智能校对系统,实现传统媒体融合创新发展。”胡伟明补充介绍道。

作为广东省唯一由传统媒体自主研发的课后服务平台,中课通已成为中山市场的领跑者。平台深度服务超20万名学生。获得奖项后,胡伟明表示,该平台的成功为传统媒体实现服务与传播的协同创新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接下来,技术团队将继续深化“传媒+”服务模式,为主流媒体的系统性变革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和更多的实践范例。


编辑 袁凤云 二审 朱晖 三审 陈慧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