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常见的“花斑蚊”(白纹伊蚊)是登革热、寨卡病毒病、基孔肯雅热等多种传染病的传播媒介。这三种传染病有什么相似点和不同点?如何进行辨识?市民应该如何防护?
10月14日,中山疾控中心专家为市民科普“花斑蚊”三大“害”,并发布三种传染病“识别卡”,帮助市民进行识别和预防。
三种伊蚊传播的传染病
这样辨识
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主管医师麦勇强介绍,寨卡病毒病、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均为蚊媒传播的病毒性疾病,主要通过伊蚊传播,流行区域重叠(如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临床表现也有相似之处(如发热、皮疹、关节痛等)。

其中,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感染导致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是经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登革热患者、隐形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其潜伏期一般为1—14天,多为5—9天。感染者在发病前1天至发病后5天内感染性强。
登革热在全球分布范围广,东南亚、南美洲等国家和地区全年流行。我国常年有登革热输入病例报告,每年夏秋季在部分南方省份会发生输入病例导致的本地传播疫情。
感染登革病毒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突起发热、头痛、肌肉关节痛、皮疹等症状。大多数患者表现为无症状或者轻症,少数发展为重症登革热,表现为严重出血、休克及重要脏器损伤,严重者甚至死亡。
人群普遍易感登革病毒,特别是老人、孕妇以及慢性基础疾病患者感染登革病毒后,容易发展为重症患者。感染登革病毒后,对同血清型登革病毒可产生持久免疫力,但对不同血清型登革病毒不能形成有效保护,再次感染不同血清型登革病毒可增加重症风险。
基孔肯雅热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经媒介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基孔肯雅热患者、隐形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其潜伏期一般为1—12天,多为3—7天。大多数患者在在发病至发病后7天内具有传染性。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主要发生在美洲、非洲、东南亚的部分地区。
基孔肯雅热患者的临床特征是发热,经常伴有严重关节疼痛和皮疹。人群普遍易感,但需要重点关注重症高风险人群,包括老年人以及患有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常见临床表现如下:
发热方面是急起发热,体温可达 39℃以上,一般发热1—7天,但部分病人可能不发热。
关节疼痛主要累及手腕和踝趾等小关节,也可涉及膝和肩等大关节,腕关节受压引起剧烈疼痛是本病的重要特征。急性期多个关节出现疼痛或关节炎表现,可有肿胀或僵硬晨间较重,严重者不能活动,通常1—3周缓解。部分病例关节疼痛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皮疹方面,发病后2—5天,半数以上病例在躯干、四肢伸侧、手掌和足底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紫癜,疹间皮肤多为正常,部分伴有瘙痒感,数天后消退,可伴脱屑。
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也可在怀孕期间通过母亲传染给胎儿,还可通过性接触、输血和血液制品以及器官移植传播。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人群普遍易感。
大多数寨卡病毒患者不会出现症状,约20%有临床症状,通常有发热(多为中低度发热)、皮疹(多为斑丘疹)、结膜炎(非化脓性)、肌痛、关节痛、全身乏力、头痛等,病程持续2至7天缓解。
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和寨卡病毒三者之间的具体异同,可看“花斑蚊”三大“害”识别卡:
专家介绍防蚊“攻略”
麦勇强介绍,预防“花斑蚊”三大“害”,首先需要清除积水,杜绝蚊子滋生源头。
居家环境方面,市民可按照屋顶、阳台、客厅、厨房、卫生间、院子/车库顺序排查;屋顶种植花草、蔬菜等,每日翻盆倒罐,不留积水;阳台花盆倒扣、水培植物3天换水一次并冲洗根须或改用沙培。
家里的空调冷凝水、饮水机接水盒坚持日清日倒;厨房、卫生间储水容器日用日清;院子内雨水斗/地漏加装纱网;假山/鱼缸要养鱼或及时换水、刷壁,无法清理投放灭蚴剂。
同时,市民应及时排查车库轮胎积水,不留洗车水‘’清理屋前屋后、冷巷垃圾,不堆积闲置塑料瓶等垃圾;加装纱窗纱门,排风口、烟道加装防蚊止回阀。衣柜、床底放除虫菊酯蚊香片(无味型);家里常备蚊香、灭蚊灯。

社区(村居)环境方面,应组织爱国卫生运动,重点清理城中村、工地、废品站、楼顶、闲置空屋或旧屋、闲置空地或菜地等卫生死角。如建筑工地应及时清除地面积水、清理废弃的建材垃圾。公园、景点、花卉市场等场所应对绿化植被和水生植物定期修剪、定期换水,填堵竹节树洞。
办公室环境方面,应清理办公室花盆托盘等积水;水养植物3天换水一次并冲洗根须或改用沙培;饮水机或咖啡机接水盒,每天下班前倒掉、擦干;必要时贴防蚊贴纸。
办公环境中,楼顶/阳台雨水斗、废弃杯筒要倒置或加盖、收进室内;消防蓄水桶、景观水池等可放养食蚊鱼或投放灭蚴剂;门窗加装磁吸纱帘/纱网;接待区、茶水间挂灭蚊灯;会议室、独立办公室可用小型电蚊拍/灭蚊器备用;地下车库、楼道定期喷洒滞留杀虫剂。
“市民要全方位做好个人防护,让蚊子无从下‘口’。”麦勇强提醒,日间尽量减少清晨傍晚户外活动,如要出行要穿浅色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裸露皮肤喷涂驱蚊酯的驱蚊液。夜间睡觉时常挂蚊帐,使用蚊香、电蚊拍、驱蚊器等驱蚊。
市民在外出旅行时,出发前应了解目的地疫情;旅途中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蚊虫叮咬,回国后14天内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主动就医并告知行程。如果外出旅行出现不适,应尽快就医。
编辑 袁凤云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陈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