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下午,“香约梅沙・笔尖筑梦”《香山少年报》校园通讯站梅沙实践基地揭牌暨公益课堂启动仪式”在中山梅沙实验学校举行。据悉,此次活动旨在推动媒体资源与教育场景深度融合,不仅要打造持续运营的校园媒体实践基地,培育具有社会视野的少年通讯员,更要让每个孩子在参与“观察-思考-表达”的闭环中,成长为有温度、会思考、善表达的新时代少年。
活动开始,梅沙实验学校小学部语文备课组长张洁茵解读了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知识传授,更需链接优质社会资源,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实践成长。”张洁茵表示,未来将携手《香山少年报》一起开发专属的写作课程,让课堂内容更鲜活,同时会把通讯站打造成持续运营的实践基地,为孩子们搭建更好的成长平台,让梅沙教育更有温度、更有广度,真正实现培育会表达、有思想的孩子的育人目标。
随后,揭牌仪式举行,《香山少年报》负责人向中山梅沙实验学校授予校园通讯站牌匾,并为该校校园通讯站站长、副站长和首批入选的校园小记者颁发聘书和小记者证。


梅沙实验学校党支部书记兼小学部主任郑诗琪在总结发言中进一步阐释了活动意义。“此次活动的核心是打破校园与社会的边界,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新生态。我们希望让优质媒体资源真正走进教育现场,让写作不再是纸上功课,而是观察世界的窗口、表达思想的桥梁、传递情感的纽带。”郑诗琪同时寄语同学们:“期待这个实践基地成为一片沃土,为热爱观察、思考与表达的孩子提供专业指导和展示舞台,更期待从这里走出一批具有社会视野、富有责任心的少年通讯员,用清澈的眼睛观察世界,用真诚的笔触记录时代。”
仪式结束后,《香山少年报》负责人正式开启《优秀学生习作赏析》专题公益课堂,为现场学生送上一场干货满满的写作指导。课堂上,她以《夜路惊魂》《姥姥》《我和北京说了悄悄话》三篇优秀学生习作为鲜活案例,从选题、叙事、描写、立意、语言、修改六大核心维度展开讲解,用直观易懂的方式带同学们探寻“好作文是如何炼成的”。课堂上,负责人分享了实用写作建议:选题要聚焦日常高光时刻,用“生活灵感本”记录生活趣事,解决“无话可说”的问题;叙事可通过“设计情绪曲线”,串联情感起伏,增强情节张力;描写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五感,将抽象场景转化为鲜活文字;立意则需穿透事件表面,从平凡小事中挖掘成长感悟、亲情温暖等深层主题,让文章真正打动读者。

这场兼具专业性与趣味性的课堂让同学们收获颇丰,对校园通讯站的未来更充满期待。五年级(1)班的文一菲同学说:“《香山少年报》对我们有三重意义,它是信息窗,让我们知晓中山与世界的精彩;是展示台,让我们通过投稿展现作品、向优秀者学习;更是课外老师,用有趣的文章拓宽视野,陪伴我们成长。”
“希望校园通讯站能成为校园里的‘神奇传声筒’,能发现实验室里的新奇发明,记录运动会上互相搀扶的温暖瞬间,还能接纳害羞同学的悄悄投稿。”五年级(2)班的徐海东畅想道:“今天学会的六大写作方法太实用了,我已经准备第一篇投稿,希望能被选中,以后就能越写越好!”
资料卡片
作为中山日报社主办的首份服务广大少年儿童的校园专刊,《香山少年报》承载着市委市政府立德树人的使命,于2023年9月13日正式出版发行。当前,《香山少年报》已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了60多个校园通讯站,覆盖18个镇街。通过及时获取主题征稿信息、掌握学生作品发表动态、触及校园新闻线索,校园通讯站当前已成为“报校联动”的有力抓手和关键纽带,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展示平台,为学校带来更专业的宣传渠道,进一步推动了校园、亲子全员读报新风尚。
中山梅沙实验学校(MES)成立于2021年,是梅沙教育在中山市创办的第一所九年一贯制民办学校。学校依托集团化办学平台,引入深圳一线城市优质教育资源,以创建一流现代化优质学校为目标,承袭梅沙先进教育理念,融合中西方文化精髓,秉持“全人教育”“积极教育”理念,践行“修身立人、厚学泽世”的校训,以小班制、双语、运动、科创、多元评价为办学特色,培养乐观向上,热爱运动,崇尚科学,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打造一所高起点、高品质、面向未来的学校。学校基于现代多元发展理论,针对学生主体性、整体性与生活性的发展需求,从“人与文化、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科技”四个维度出发,匹配未来社会人才定义,建构包含“基础型课程、探究型课程、深研型课程”的三级进阶课程结构,形成了“科学世界的教育”与“人文世界的教育”一体化运行的中山梅沙实验课程体系。学校先后荣获“中山市依法治校示范校”、“中山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第一批试点学校”、“广东省新课程·英语特色课程实验学校”首批中山市更高水平“安全文明校园”等集体荣誉称号。
编辑 袁婵 二审 陈彦 三审 江泽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