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火炬高新区张家边社区,广播里“翻盆倒罐清积水”的提示声穿透街巷;东区街道的无人机掠过楼宇天台,镜头下的卫生死角无所遁形;南区街道各中小学内教师穿上志愿马甲……连日来,中山从城镇到乡村、从校园到企业,千万双手共同编织起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疫情防控“防护网”,每一个忙碌的身影都在诠释着“每个人都是防疫人”的深刻内涵。
多元主体齐发力,筑牢专业防控屏障
企业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其技术优势正成为精准防控的关键支撑。东区街道花苑社区对接江苏中飞智能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为社区“两热”(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防控工作提供智能无人飞行器技术支持,助力疫情防控,将废弃家具、花草、花盆等杂物直接吊运至地面垃圾车。工作人员只需提前打包、挂在吊绳上便可由无人机进行运载,单次最大吊运100公斤,配备自动脱钩装置,极大提升了清理效率,也解决了高空作业难题。

从空中巡查到地面坚守,各行业的专业力量正构建起立体防控网络。每天清晨5时30分,中山公交集团公交驾驶员手持喷壶,对即将营运的车辆逐一消杀;同一时间前后,中山城建集团绿化工人正背着喷雾器,对绿化带叶片正反面、垃圾桶周边、下水道口等蚊虫孳生重灾区进行“地毯式”喷洒;上午7时至9时,消杀队伍又背着电动喷雾器走进27个公交场站及枢纽站,面对草丛、下水道等蚊虫易滋生区域,反复细致喷洒药剂。对于城市建设的“主战场”,在建工地的消杀工作同样毫不松懈,据统计仅10月11日当天,城建集团便完成37个在建工地的消杀任务,用行业坚守筑牢公共卫生屏障。

校园作为连接家庭与社会的纽带,更在防控中发挥着独特作用。“我们要让防疫知识从课堂延伸到家庭,让每个孩子都成为‘健康小卫士’。”南区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辖区中小学、幼儿园以“校园筑基、家校联动、校社协同”为核心,实行“高频次、无死角”消杀。日常中,南区街道不少教职工不仅每日排查清理架空层积水、楼顶积水、操场落叶堆、下水道口等易孳生地,还主动加入了“防疫志愿队”下沉村居,“从‘教书匠’变‘防疫兵’,换的是身份,不变的是责任。”而在西区,“小手拉大手”活动更让防控落地生根,孩子们主动化身“宣传员”“监督员”,与家长一同清理花盆、水桶等易积水处,不放过任何可能孳生蚊虫的角落。

全民意识促行动,凝聚群防群控合力
从“要我防”到“我要防”,居民的主动参与正催生防控新风尚。
南头镇招募组建“和聚南城”社区合伙人联盟,吸纳党建共建单位、企业、社会组织、能人达人等34个多元主体,已开展挥春送福、夏令营公益培训、植树等活动60多场。为鼓励更多人参与,社区还升级“阳光志愿服务积分制”,在党群服务广场设立“志愿云驿站”,居民李阿姨凭借参与“两热”防控的积分兑换了公益课,“既能帮社区做事,还能学东西,这样的活动我们都愿意来!”截至目前,南头镇已有3500多人次通过积分制参与志愿活动,形成了“人人愿参与、事事有人管”的良好氛围。
“请大家动手清理家中积水,及时倒掉花盆托盘里的水,从源头减少蚊虫孳生!”10月12日一早,火炬高新区张家边社区的广播便循环响起防疫提示,志愿者们身着红马甲,带着宣传手册挨家挨户走访。“以前总觉得清理积水是小事,听志愿者讲解后才知道,这是预防蚊虫传播疾病的关键。”社区居民王女士一边清理阳台的积水桶,一边说道。“以前社区通知清理积水,总有人拖延,现在大家都主动做,还互相提醒。”该社区工作人员表示,这种自发形成的防控氛围,比任何宣传都更有力量。

疫情防控从来不是某一个部门、某一群人的事,而是每一个人的事。当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社区激活治理细胞、校园连接家庭纽带、行业坚守专业岗位、群众主动参与行动,千万股力量便会汇聚成无坚不摧的防线。正如东区街道居民刘大爷所说:“家园要靠大家守,只要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编辑 袁凤云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苏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