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丨院士专家共话“数智中医”,点赞“中山探索”
发布时间:2025-10-12 来源:中山+

10月12日,“第二届华夏中医生命科学论坛”在伟人故里、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城市——中山市开幕。本次论坛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中医学分会主办,中山市人民医院、中山市中医院联合承办。大会以“构建数智中医新范式”为主题,围绕数字赋能、跨界融合、转化创新等前沿议题,通过院士主旨报告、国际专家连线、学科交叉创新论坛、临床转化案例分享等多元化形式,打造中医药数字化发展的高端学术交流平台。

10月12日,“第二届华夏中医生命科学论坛”在中山开幕。记者 王云 摄

本次论坛汇聚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琦、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中林、中国工程院院士唐立新、国医大师、岐黄学者、中医药与交叉学科领域的顶尖专家等,共同探讨数字技术与中医药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与发展前景。论坛期间,多名院士高度肯定中山的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工作,专家学者为中山“数智中医”献策,并达成相关初步合作等。

【纵论】

“构建数智中医新范式”是时代命题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中医药发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节点。近年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重大疾病防治、健康中国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生物信息学等新兴科技对中医药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产生的深刻影响。中医药的未来,不仅是文化传承的延续,更是科技创新的再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致辞说,未来中医药研究当以“数据驱动+知识建模”为双轮,以“理论创新+技术赋能”为双翼,构建更为开放、精准且可验证的科学体系。数智中医药建设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是方法论与范式的重塑。这需要在尊重中医药自身规律的前提下,重新界定“症”的内涵与边界,推动知识工程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构建符合国际标准的中医药数据共享与评价体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记者 王云 摄

“中山市是一座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的城市。”他表示,本次会议有两项任务:向作为国家级中医药传承创新基地的中山市学习,高质量地助力中山市中医药事业发展。他希望参会的各位学者今后能与中山市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让中山将这份珍贵的中医药情怀持续传承并发扬下去。

在中山一品牌中药智慧煎配中心,工作人员按药方要求选取各类药材,并进行准确称重。记者 文波 摄

广东省中医药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涛在致辞中表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瑰宝,“数智中医”是把握机遇、开创中医药未来的关键途径。近年来,广东统筹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和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三大任务。目前全省已落地4家国家中医区域医疗中心,80个专科入选国家优势专科,1854家基层医疗机构设置中医馆,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启动建设,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等项目有序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持续深化。本次论坛汇聚的顶尖理念与技术实践,将为广东中医药数字化转型提供重要借鉴。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晓民说,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辉煌成果与人类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信息学等新兴技术,推动其传承创新、临床转化与国际化,目前已成为行业核心课题。

中山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数智实践”

近年来,我市十分重视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先后荣获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城市和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在中山,中医院传承创新的“数智实践”蹄疾步稳。

一场中医义诊活动在火炬高新区人民医院举行。记者 王蔚然 摄

中山市中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李亮致辞时介绍,在《“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引领下,中山市中医院作为“国家智慧中医医院试点建设单位”,已通过电子病历五级、互联互通四甲评审,建成覆盖18个镇街的智慧中药房和中医互联网医院,并在2023年度全国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中跻身A+等级,迈入全国前列。

李亮介绍,医院围绕《中山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实施方案》,积极推进“防治康”一体化健康服务模式建设。以中风、胸痹、骨痿为试点病种,构建“1+3+3+APP”四级管理网络,形成“重预防、精治疗、快康复”的中医药医防融合新机制,获得王琦院士、刘良院士等近30位权威专家的高度认可。

一市民在中山市中医院进行理疗。记者 王云 摄

中山市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袁润强分享,作为根植粤港澳大湾区的综合性医院,中山市人民医院视中医药为高质量发展重要支撑。近年来,中山市人民医院持续推动中西医在机制、人才与临床实践等方面的深度融合,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构建中西医协同发展模式;聚焦临床实效,推动融合成果惠及患者;致力科研创新,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深层机制;打造复合型人才梯队,双向赋能协同发展,推动了中医药的创新发展。

院士专家分享
中医药数字化研究的最新突破

本次论坛亮点纷呈,特邀多位两院院士分享中医药数字化研究最新突破,同时进行跨界对话,促进中医理论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应用,展示数字中医技术在真实世界中的临床应用成果,邀请全球顶尖学者共议中医药国际化发展路径等。

论坛为期一天,开幕式后,现场举行学术报告。王琦、王中林、唐立新等多位院士和业内大咖,分别以《中医与数智化》《纳米发电机在医学与健康中的应用》《基于DAO的生命健康—低碳绿色制造循环工业系统》《数字人文视域下中医药古籍多元价值的释放》《数智赋能中医药循证研究》《中山市中医药防治康一体化健康服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等主题进行分享。

本次论坛的举办,为中医药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凝聚了共识、拓宽了路径。一场以数据为驱动、以患者为中心的中医药现代化变革正在粤港澳大湾区悄然启动。

接下来,中山市将继续以传承、创新、发展为主线,加强与高水平机构合作,探索更多数智化应用场景,助力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为中医药现代化与国家医防协同机制创新贡献“中山经验”。

【访谈】

论坛现场,多名院士、专家高度认可中山具备发展“数智中医”的条件,纷纷为中山“数智中医”发展献策。

中山发展“数智中医”正当其时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中林深耕纳米材料与能源技术领域数十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十分认可中山发展“数智中医”的条件——庞大的中医受众群体提供充足数据支撑,优质的医疗与研发机构保障技术落地,已成形的产业链条奠定产业基础。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中林。记者 王云 摄

作为传感与数据收集技术领域的专家,王中林表示:“未来希望发挥技术优势,将新型传感技术融入数字中医体系,精准捕捉人体动作、情绪等‘望闻问切’所需信息,助力名老中医诊疗经验的数字化转化,共同推动中山数字中医产业迈向新台阶。”

在中西医结合推进方向方面,王中林认为,西医的精准诊断与中医的系统健康调理各具优势,二者协同可有效提升疾病根治与预防效果。他建议,需从政府层面统筹资源,设立专项基金与研究机构,整合中医、工程技术、传感技术、数据分析等多领域力量,组建交叉学科团队,破解单一领域推动的局限。

中山发展中医药事业有着深厚底蕴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丁霞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将“数智中医”高规格会议落地中山,正是看中中山的坚实基础——作为国家15个中医药传承创新试点城市之一且排名靠前。

2024年3月,华南现代中医药城正式获批省级产业园,命名为“中山翠亨新区产业园”,成为广东省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中山市发展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的核心平台之一。记者 文波 摄

丁霞在实地走访后了解到,中山市中医院硬件设施、人员结构与软件水平突出;中山市人民医院的中西医结合工作成效显著,相关科室与模式已成为国内示范。“这些充分体现中山市政府对中医药发展的高度重视。”

人才是数字中医发展的核心支撑,中山应如何进行人才引进?对此,丁霞提出多维度培养与吸引策略。

她提到,政府可支持高等中医药院校设立人工智能学院,推动跨院系合作;依托涵盖中医、中西医结合、中药、人工智能领域的医促会中医学分会,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丁霞肯定了中山的人才吸引力,“中山市政府和医院都非常重视科技工作,为人才提供了优厚待遇,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毕业生未来可向中山输送,助力中山汇聚优质人才。”

针对中西医结合的行业难点,丁霞还给出破局思路:“中西医虽理论体系不同,但服务对象均为‘人’。”她强调,需打破思维局限,借鉴西医精准诊断优势,发挥中医在特定病种、治疗阶段的特色价值,通过多领域交流实现优势互补。

工作人员中药房内配药。记者 文波 摄

在具体合作规划上,丁霞透露了多项落地举措。比如中山市中医院、中山市人民医院将持续深化与王琦院士团队的长期合作,既借助医院中西医结合基础与消化内镜检查量推进研究,又带动医护人员科研能力提升,为中山数字中医与中西医融合发展按下“加速键”。

【展望】

市中医院:
与名校携手打造
大湾区中医药创新高地

本次论坛期间,市中医院已与北京中医药大学达成初步合作。中山市中医院党委书记赖海标介绍,市中医院一直在思考如何通过数字化、智慧化手段做好人才培养,针对中医人才培养周期长、理论难学的问题,在传统“师带徒”“办班学习”外,借助智慧中医工具如智慧门诊系统、住院系统辅助培养。通过系统荟萃老中医经验,输入常见症状即可自动导出不同流派老中医的诊疗经验,为年轻医生成长提供指引。

青少年参观中山市中医院中医馆。记者 易承乐 摄

在智慧诊疗融合方面,市中医院在中山市首创“防、治、康”一体化信息平台;智慧中药房方面,中山市中医院打造了全国新颖的智慧中药房。“通过数字化切入点,新时代的中医药学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赖海标表示,本次论坛举办期间,多位顶级专家教授到中山的医疗机构进行实地参观、指导,为医院提供了很多帮助。

赖海标透露,目前,市中医院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已经初步达成合作,拟开展消化道早癌、萎缩性胃炎、肠化生等方面的研究,这也是市中医院在本次论坛中接洽的首个硕果。

赖海标表示,本次论坛让更多专家关注到中山中医药工作,并达成合作,是高水平人才引进的好契机。

市人民医院:
创新机制引人才
数字化赋能见实效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山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李斌飞分享医院中西医融合发展路径。

李斌飞表示,在中西医融合机制搭建上,中山市人民医院以“综合医院拥抱中医”的核心理念,建立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专项方案,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到服务能力提升均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

其中,该医院的招聘模式的突破尤为关键——打破传统仅中医科招聘中医人才的局限,允许各西医专科自主引进对应中医专业人才,推动中医人才精准融入医院各科室,为中西医协同诊疗奠定基础。

人才引进与管理是融合发展的核心支撑。据介绍,近年来该医院累计引进数十位中医高级人才,均毕业于全国各大中医药学院。

中山市人民医院举办主题健康服务活动。记者 缪晓剑 摄

这些人才入职后直接分配至各临床科室,与西医团队协同开展工作;医院还通过集中培训、定期调研、科室工作汇报等方式,动态跟踪人才作用发挥情况,确保中西医融合工作高效推进。

同时,数字化技术的融入为中西医融合注入新动能,中山市人民医院依托西医在数字与循证医学方面的优势,将数字贯穿中西医融合全程管理:通过数字化挖掘疾病循证规律,让中西医融合方案具备可复制、可推广的特性;同时借助数字化开展行政管理,实现各病种与中西医诊疗的精准匹配,大幅提升融合效率与规范性。

如今,该医院的中西医融合成效已在临床充分显现。在疑难杂症及西医单纯治疗效果欠佳的疾病中,中西医协同诊疗效果显著。

谈及未来,李斌飞表示,医院将持续加大中医人才引进力度,进一步深化“综合医院拥抱中医”的实践,不断拓展中西医融合的深度与广度,为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提升群众医疗服务体验持续贡献力量。

中山市人民医院健康服务部部长程周补充说,在中医人才建设上,中山市人民医院走出“内外兼修”的特色路径。其中,在“走出去”方面,医院与王琦院士团队建立深度合作,团队每两周定期从北京派遣专家坐诊,这些专家多来自国医大师王琦院士团队核心成员,医院还引进了国医大师韩明向团队,提升了中山高端中医资源的空白,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国家级专家的诊疗服务。

【统筹】王帆


编辑 周振捷  二审 黄廉捷  三审 苏小红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