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专家为中山“数字中医”发展献策
发布时间:2025-10-12 来源:中山+

10月12日,“第二届华夏中医生命科学论坛”在伟人故里、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城市——中山市开幕。

10月12日,“第二届华夏中医生命科学论坛”在中山市开幕。记者 王云 摄

本次论坛汇聚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琦、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中林、中国工程院院士唐立新,以及国医大师、岐黄学者、中医药与交叉学科领域的顶尖专家,共同探讨数字技术与中医药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与发展前景。

在大会现场,王中林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丁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高度认可中山发展“数字中医”的先天条件,并为中山的“数字中医”发展献策。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中林。记者 王云 摄

作为传感与数据收集技术领域的专家,王中林表示:“未来希望发挥技术优势,将新型传感技术融入数字中医体系,精准捕捉人体动作、情绪等‘望闻问切’所需信息,助力名老中医诊疗经验的数字化转化,共同推动中山数字中医产业迈向新台阶。”

在中西医结合推进方向方面,王中林认为,西医的精准诊断与中医的系统健康调理各具优势,二者协同可有效提升疾病根治与预防效果。他建议,需从政府层面统筹资源,设立专项基金与研究机构,整合中医、工程技术、传感技术、数据分析等多领域力量,组建交叉学科团队,破解单一领域推动的局限。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丁霞介绍,将“数字中医”高规格会议落地中山,正是看中中山的坚实基础——作为国家15个中医药传承创新试点城市且排名靠前。

她在实地走访后了解到,中山市中医院硬件设施、人员结构与软件水平突出;中山市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工作成效显著,相关科室与模式已成为国内示范。“这些充分体现中山市政府对中医药发展的高度重视。”

人才是数字中医发展的核心支撑,中山应如何进行人才引进?对此,丁霞提出多维度培养与吸引策略。她提到,政府可支持高等中医药院校设立人工智能学院,推动跨院系合作;依托涵盖中医、中西医结合、中药、人工智能领域的医促会中医学分会,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丁霞肯定了中山的人才吸引力,“中山市政府和医院都非常重视科技工作,为人才提供了优厚待遇,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毕业生未来可向中山输送,助力中山汇聚优质人才。”

在具体合作规划上,丁霞透露多项落地举措。比如中山市中医院、中山市人民医院将持续深化与王琦院士团队的长期合作;以丁霞牵头的国家级消化领域课题为依托,未来可将中山市中医院设为合作中心,从消化科、肝病科切入,既借助医院中西医结合基础与消化内镜检查量推进研究,又带动医护人员科研能力提升,为中山数字中医与中西医融合发展按下“加速键”。


编辑 周振捷  二审 黄廉捷  三审 苏小红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