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4年8月10日正式亮灯启用以来,位于孙文西路步行街上的香山剧场便以三种不同的心跳,融入了这座城市的生活脉搏:节庆时,它是锣鼓与掌声交汇的文艺舞台;日常里,它是职工歌舞、社区排练的生活场景;更多时候,它是游人驻足、孩童奔跑、老人闲坐的风景阳台。在这里,它向所有人敞开,从容接纳每一种靠近的方式,成为香山古城“日常生活中的剧场”。
释放尘封的“香山记忆”
傍晚,夕阳为香山剧场“之”字形看台镀上一层暖金色的光晕。红砂岩砌成的主舞台在地面上投下温厚的影子,老地图地刻在脚下静静舒展,仿佛将香山古城湮没在岁月中的街巷脉络,重新以石为纸、以光为墨,交还于时光与记忆。
曾几何时,这里还是一片被遗忘的角落。改造之前,它是一个破败的小型停车场,因长期缺乏管养,周边环境杂乱不堪,后山厕所随意搭建,高压电箱突兀而立,居民车辆零散停靠,违章建筑挤占通道,不仅视觉杂乱,更埋下诸多安全隐患。
“这里见证了周边居民的生活变迁,是日常休闲、邻里交流的空间,承载着普通市民最质朴的‘香山记忆’,有着浓烈的老城烟火气。”石岐街道香山古城保护活化中心主任田湘攸说,这片本应串联烟墩山与中山公园、贯通历史街区与自然山景的关键节点,却困于杂乱与沉寂,逐渐与时代脱节。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也赋予了它独特的潜力。这里地势起伏、空间开阔,仿佛天生就该有一个剧场,等一场文化的新生。

于是,改造启动了。作为香山古城孙文西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项目第一标段的重要内容,香山剧场于2022年11月完成立项;经过一段时间前期设计,2024年3月项目第一标段正式开工;历经约6个月,于2024年8月焕新亮相。
施工那半年,天公常常不作美。龙舟水连绵不绝、台风天接连侵袭,光是2024年第二季度降雨日就多达62天,泥泞的工地、反复的排水、不断被雨水打乱的工期,无一不是严峻考验。“那段时间,我们每天抬头看天的次数,比看图纸还多。”田湘攸回忆道,语气里仍带着一丝当时的紧迫。气候带来的挑战是客观而无情的,但工程的推进却不能因此停滞。
面对考验,石岐街道调动了一切可调动的资源力量,倒排工期、抢抓时效,与天气打时间差。当年七月,项目组果断启动了连夜施工模式。当城市逐渐入睡,香山剧场的工地上依旧灯火通明,工人们轮班作业,挖掘机、运输车的微微轰鸣声与虫鸣交织,成为夏日深夜里一首独特的奋进曲。
“看见香山剧场亮灯的那一刻,我心里满是成果落地的踏实感与超出预期的欣慰。”田湘攸动情地表示,亮灯当天的晚会上,他看到香山剧场前市民游客人潮涌动,游客中心也吸引了很多人驻足参观,“感觉香山剧场成为了真正融入市民日常、被大家认可和使用的空间,这比任何成果验收都更有说服力,也让我们觉得前期所有的投入和坚持都有了意义。”

打造安放精神生活的公共空间
香山剧场的目标是在活化弃置空地的基础上,打造集“节庆户外剧场、古城风景阳台、周边新业态多功能融合”于一体的空间,同时深度融入香山文化,使其成为连接区域、承载文化的香山古城重要节点。这不仅仅是建造一个漂亮的外壳,更是为这座城市找回一处能够安放精神生活的公共空间。
围绕此,项目组一方面精准调研场地条件,包括测量总占地范围、梳理场地与烟墩山、中山公园的空间关联,明确“连接背街小巷与山体”的枢纽定位;另一方面深入考证香山文化,确定以红砂岩体现古城特色、用老地图地刻还原香山古城山水格局与街巷特色,同时结合街区需求,规划消防水池等基础设施,确保改造既贴合文化本真,又满足实际功能。
将剧场后山整体纳入设计范围,是本次改造的最大亮点。田湘攸表示,这一调整并非简单的空间扩容,而是通过对后山景观、步道与剧场建筑进行一体化优化,把原本相对独立的后山区域,与剧场的文化功能、市民的活动需求深度融合。后山步道与阶梯设计,完全顺应山体原有地形,让自然休闲空间与剧场的历史氛围自然衔接,最终呈现的不仅是更开阔的物理空间,更是一个既能让市民游客欣赏剧场建筑之美,又能漫步山间、亲近自然,兼具文化体验与休闲属性的舒适公共空间。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是香山剧场的贴切形容。这里整体面积不大,却在匠心设计下巧妙形成了三大核心功能板块:剧场平台作为核心活动区,承载各类文艺表演、小型演出等;后山步道与阶梯平台,为市民游客提供散步、停留、观景的休憩空间;由原工商银行旧址改造的游客中心,为来往的市民游客咨询引导、便民服务等基础保障,更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情感纽带。
工商银行旧址恰位于香山剧场东段入口,面朝开阔广场,具备天然的服务衔接优势。石岐街道完整保留了其建筑轮廓与部分历史细节,仅在内部进行现代化提升。如今,它不再是尘封的记忆符号,而是化身为融合便民服务、文化展示与轻消费功能的“香山记忆客厅”。随着多家特色茶饮店的进驻和一批中山文创产品的上新,这里已然成为孙文西路步行街上引人驻足的“网红”一景,静诉着一座老建筑的新生。
文化地标“活”起来
亮相后的香山剧场,成为中山的新文化地标。作为地标,它不只是用来打卡,它还是中山的城市客厅,让陌生人在此相遇,让文化在此生长。
香山剧场正式启用当晚,一场热闹非凡的“月上烟墩”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在这里举行。一时间,四面八方的市民游客都涌了过来,剧场主舞台前、“之”字形阶梯上,密不透风般站满了观赏表演的人,令不少人惊叹:“这里又有了往日久违的热闹!”随后,“文艺助力百千万 红歌唱响大湾区”庆祝2025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暨中山市职工群众百人大合唱活动、2025石岐中小学师生艺术展等活动接连在这里举行,“生活着的古城”人气愈加兴旺。

目前,香山剧场由香山古城公司负责日常管理与市场化衔接,石岐街道联合市级相关部门从公共文化服务角度补充内容策划。田湘攸介绍,他们“分时段、差异化”开展活动,让香山剧场忙碌不停。如今每逢节日,这里都会举办文艺活动,市民游客总是不约而同前去赴约。“月上烟墩”音乐会是首个唱得响亮的文化品牌。
在田湘攸看来,成功的文化地标,要有承载本土文化印记的“历史记忆锚点”,要有向市民开放、服务日常需求的“公共属性”,还要有靠持续内容输出保持活力的“活态生命力”。
他表示,香山剧场未来将从三方面发挥文化新地标作用:一方面依托开放空间做市民“文化客厅”,通过工作日职工活动、日常文娱展演,让居民能随时走进来参与,成为融入生活的“家门口空间”;另一方面做本土文化“创新平台”,借节假日非遗活动、主题集市展示香山文化,同时为本土文艺团队、创作者提供展演交流空间,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此外还会平衡“打卡吸引力”与“长期价值”,既用空间设计吸引游客打卡,也用文化体验让游客“留下来”,把“打卡热度”转化为“文化深度”。
编辑 袁凤云 二审 朱晖 三审 向才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