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在自己的领域都会发光发热,但很多时候需要碰撞和头脑风暴,相互吸取交流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这会给我们的创业路提供非常多的帮助,感谢市里面提供这样的平台!”9月17日,中山共青团助力“百千万工程”兴乡青年创客营第一期活动中,青年创客黄永超难掩兴奋。

这场以“青聚百千万 兴乡正当时”为主题的活动,汇聚全市约40位相关职能单位代表、兴乡青年导师以及中山兴乡青年联盟代表等,通过政策圆桌会、共创沙龙、创客学堂、研学走访等形式,精准赋能青年创业,让黄永超这样的兴乡青年,在政策扶持、资源对接与实践启发中找到了扎根乡土的底气。
共创沙龙破局,非遗技艺找到出圈方向
当天创客营活动中,以“我要合伙”为主题的共创沙龙,搭建起青年与乡村资源方的高效对接平台,活动成果后续还将转化为线上资源库,为兴乡事业持续链接更多可能性。深耕中山10年的黄永超,正是这场活动的受益青年之一。
自2014年到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就读后,黄永超便与这座城市深度绑定,2021年创立中山市蓝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专注国家级非遗掐丝珐琅的创新工艺应用,凭借“大众消费的艺术品”定位成功打开市场。随着品牌发展,黄永超也面临“如何让非遗技艺进一步活化、实现盈利出圈”的新挑战。而创客营的共创沙龙为他带来了破局思路。

活动中,兴乡导师上上签品牌创始人冯嘉锐、广东华农公司负责人卢楚琪针对黄永超的困惑给出诸多建设性建议。“产品要更突出中山特色,一方面扩大轻文旅文创产品开发,另一方面缩减非遗手工体验时长,才能增强吸引力;同时在新媒体建设上,内容需更具主体性、明确性与持续性,才能打动受众、聚拢流量。”黄永超坦言,这些建议让他豁然开朗,也更清晰了与更多本土非遗项目以及内容进行“非遗+”融合发展、打造中山非遗创新馆的未来发展方向。
政策讲解赋能,新农人破解产销难题
90后新农人钟伟坚在2018年选择返乡创业,他的“山顶菠萝园”品牌已进入市场拓展期,而神湾菠萝的供给错配问题一直困扰着他。参与此次活动,是为了寻求更多销售、推广渠道,在完整果期内精准匹配推广排期,保障产品持续销售。

在创客营期间,钟伟坚收获颇丰。不仅成功对接广东省盐业集团中山有限公司、鲜果供港澳销售等合作资源,拓宽了产销路径;还收获了市农业农村局等职能部门关于本土农产品品牌建设、技术培训的政策讲解。钟伟坚表示,政策圆桌会上,宏观政策被转化为青年易懂、可操作的实用指南,这不仅帮他这样的兴乡青年打破了信息壁垒、降低了创业门槛,更提供了清晰的政策导向与坚实的制度保障。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两点:一是品牌建设不能只卖产品,更要卖文化、卖体验,这给了我很多新的营销思路;二是技术帮扶有成熟通道,以后遇到问题就知道该找谁、该走什么流程,解决了我们创业路上的一大痛点。”钟伟坚透露,在政策指引下,后续将进一步规范种植管理,培育高品质神湾菠萝,加强品牌建设;同时积极在中山寻找适宜地块扩种,逐步实现产量稳定供应;此外还将持续对接多元资源,推动产品精细化升级。
运营课程解困,文旅项目获推广新解法
“生活里不少建筑与环境悄然变迁,其文化故事未及被了解,便因无人解说难再重现。结合当代年轻人爱尝鲜的特点,我们提出以游戏化手段融合在地文化与实景,打造中山文旅线路。”中山市东区迤聚玩数字科技工作室负责人苏绮珊,是广大怀揣乡情的创业青年中的一员。由她负责的“玩城计划”概念项目,以在地文化为基础,通过游戏化方式重构城乡空间体验,让乡村文旅实现可玩可学可带动经济效益,却面临着推广受限、宣传触达不足的困境。

在创客学堂上,东莞文化网络协会理事、小红书种草学官方讲师江晓露针对新媒体时代兴乡产品的发展新需求,带来《小红书品牌和社群运营》专题课程,通过大量实战案例,系统讲解了如何利用互联网社交平台打造乡村品牌IP、精准触达目标客群、构建活跃社群以及有效进行搜索推广,帮助兴乡青年提升利用数字化工具进行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的实战能力。
这恰好与苏绮珊的需求不谋而合。“目前我们完全靠自己摸索推广,没经验、没方法,一直找不到突破口。”她坦言,此次创客学堂的小红书运营课程让她看到了希望,“通过这次专业培训,对怎么用社交平台做推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未来真正解决宣传触达的难题,让我们的‘玩城计划’被更多人知道。”
此外,活动还组织前往崖口村、桂南村旗溪开展研学走访,兴乡青年们通过体验不同模式的乡村建设成果、与在地实践者交流心得,汲取成功经验,为自身项目的创新与规划带来启发。
编辑 廖薇 二审 魏静文 三审 陈浩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