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晚,澳门文化中心综合剧院灯火璀璨,青春版粤剧《白门柳》在此精彩上演,由广东省文联、中共中山市委宣传部指导,中山的广东香山粤剧团组织粤港澳三地演员联袂出演,为现场观众呈现了一场兼具传统韵味与青春活力的文化盛宴。

次日,主办方召开演出心得分享会,三地文化艺术界专家、学者、艺术指导与青年演员齐聚一堂,围绕演出意义、粤剧传承创新及青年人才培养展开深度交流。
这场跨越地域的粤剧盛会,不仅是三地青年艺术合作的一次成功实践,更成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融合、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生动注脚。
三地青年携手
打造粤剧传承与大湾区文化协同新范例
青春版粤剧《白门柳》的最大亮点,在于其“粤港澳联动”的创作与演出模式——从演员选拔到舞台呈现,三地力量深度融合,为粤剧传承注入了全新活力。
广东艺术职业学院粤剧学院院长邓志驹在分享中直言,此次演出汇聚香港、澳门、广东三地青年演员,且计划发展为保留节目,既是三地文艺合作的重要举措,更实现了三地相关院校粤剧工作合作的零的突破。“粤剧在‘省港澳’本就有深厚的合作传统,三地都是粤剧重镇,群众基础扎实,人才培养工作也从未间断。”邓志驹强调,此次合作让三地青年演员得以同台竞技、相互学习,更让粤剧这一“文化纽带”的作用愈发凸显,为大湾区文化协同发展提供了鲜活范例。
“参演的港澳粤三地院校学生是粤剧传承的生力军,他们专注艺术追求的态度,为传统粤剧注入了青春活力。”中山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朱江认为,青春版粤剧《白门柳》是粤港澳三地青年合作的“绝佳尝试”。他认为,传统粤剧的传承需遵循“先生存再发扬光大”的路径,而新一代对粤剧的了解与接受是关键,此次三地青年的合作演出,正是让粤剧贴近年轻群体、实现“生存”与传承的重要实践。
澳门中山乡亲、中山市侨联兼职副主席冯小龙也对演出效果赞不绝口,他提到,参演者多为湾区内十七八岁的青少年演员,尽管在资历上仍有提升空间,但他们在表演中展现出的一丝不苟态度令人欣喜,“这种青春力量,正是粤剧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

从舞台呈现来看,此次演出也充分体现了三地的智慧融合。总导演周龙介绍,相较于去年在广州、中山的演出,今年的青春版粤剧《白门柳》在文本、舞台舞美灯光、服装及舞台表演等方面均进行了优化,且并非简单修改,而是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条件与水平进行适配调整。“董小宛、冒辟疆两个主要角色均由学生担当,涵盖不同年龄阶段,既能展现各阶段学生的学习成果,也让三地青年在角色塑造中碰撞出更多创意火花。”周龙表示,演出不仅有院校学生参与,还有社会文化团体个体演员加入创作,并非单一的演出活动,而是三地在人才培养、艺术创作与艺术实践上的深度结合,“‘传帮带’的模式在此次演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资深艺术家指导青年演员,青年演员相互学习,这种良性循环正是粤剧传承所需要的”。
聚焦粤剧长远发展
凝聚湾区文化认同
演后分享会上,三地专家不仅肯定了此次演出的成果,更围绕粤剧长远发展、青年人才培养及大湾区文化融合提出诸多建设性意见。

在“院校联动与行业协作”层面,广东艺术职业学院粤剧学院副院长伍韵飞提出两点核心建议:一是推动大湾区及广东省内所有戏曲教育专业院校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形成紧密联动,为学生搭建更优质的发展平台;二是通过更多交流活动凝聚行业力量,共同探讨粤剧传承与发展策略。“当前大湾区内的戏曲院校虽各有特色,但缺乏有效联盟机制,难以实现‘抱团取暖’。”伍韵飞表示,只有打破院校间的壁垒,才能让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人才培养标准统一,为粤剧行业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
香港演艺学院戏曲学院院长刘国瑛则从“青年成长”角度出发,强调跨地域交流对青年演员的重要性。他提到,香港演艺学院大力支持此次活动,核心原因之一便是希望为年轻人创造与其他地区同龄人接触的机会。“年轻人不应局限于自身的表演圈子,要让他们知道,不同地区有同样热爱粤剧的伙伴。”刘国瑛表示,通过此次合作,学生们不仅对粤剧形成了新认知,还接触到不同地区的表演方式,“面对《白门柳》这样有深度的剧目,学生们展现出了独立思考能力,也在功底打磨上付出了大量精力,未来若能持续参与此类合作,定能成长为粤剧领域的中坚力量”。他同时呼吁,广东艺术职业学院、香港演艺学院、澳门演艺学院等三地院校应进一步加强合作,即便当前民间与官方的粤剧活动已呈“百花齐放”之势,仍需凝聚团结力量,才能实现共同发展目标。
在“传统与创新平衡”及“人才培养模式”上,专家们也达成共识。香港教育大学教授梁宝华主张以“以人传戏”的方式推进传统粤剧传承——邀请粤剧“大佬倌”(资深艺术家)传授首本名剧,确保经典剧目代代相传。同时,他考虑到现代观众的观赏习惯,建议将传统剧目浓缩至1.5-2小时内,在保留核心精华的基础上提升观赏便捷性,“让传统粤剧更易被当代观众接受,才能真正实现‘生存’与‘发展’的双重目标”。
澳门演艺学院戏剧学校校长黄天恩则将此次参与《白门柳》演出视为学院的“一次突破”,他期望未来能有更多类似合作,推动澳门与其他地区在粤剧领域的交流,为澳门青年演员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演出的“低成本制作模式”也成为专家们热议的亮点。冯小龙提到,演出的舞台制作注重节约,无拖沓现象,无需高额成本打造布景,却呈现出高质量的艺术效果——尤其第五场的舞台设计和灯光布景,既简洁大方又富有意境。“这种模式为粤剧后续发展提供了便利,未来粤剧不仅能在剧院演出,还能走进湾区农村,让更多基层观众感受到粤剧的魅力,这是粤剧发展的一大进步。”
此外,朱江还特别提及中山在粤剧传承中的独特作用。“中山作为大湾区重要城市,文化底蕴深厚,粤剧名家唐涤生的故乡虽现属珠海,但历史上隶属于中山,这一渊源让中山与粤剧有着特殊联结。”

从青春版粤剧《白门柳》的精彩上演,到演后分享会的思想碰撞,粤港澳三地以粤剧为媒,不仅实现了艺术层面的深度合作,更凝聚了文化认同。正如多位专家所言,此次活动仅是三地粤剧深度合作的开端,未来,随着院校联动机制的完善、青年交流活动的常态化、传承模式的创新,粤剧必将在大湾区焕发出更旺盛的生命力,为人文湾区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力量。
编辑 袁凤云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林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