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办理2911件民生事!中山南区“四个万家”初见实效
发布时间:2025-09-14 来源:中山+

“现在社区办事就是快,已经没有什么烦心事了。”9月上旬,当社区干部再次敲开家住马岭社区的林叔家门,他感慨地说,以前办事跑断腿,现在社区人员上门解心结,村道的路灯修好了,村里的停车更加规范了,家门口的露营基地每个周末都吸引不少游客。这些改变都源自“四个万家”普遍直接联系群众工作做得好。

据悉,正值“十四五”收官和“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关键时期,今年2月,南区街道党工委印发《南区街道开展“四个万家”普遍直接联系群众工作助力“百千万工程”实施方案》。

半年来,南区党员干部脚步不停,先后走访6.1万余户居民,以脚步丈量民情,依托“首访责任制”全程纾困。今年以来,南区街道累计办理2911件民生事,件件落地有声,收获93%以上的回访满意度。从马岭社区的机制破壁,到城南社区的温情守护,再到环城、良都、北溪社区的特色实践,“四个万家”(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在侨乡沃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绘就出基层治理的生动画卷。

马岭社区
机制创新破困局
古村蝶变焕新颜

林叔说,曾几何时,“慢”是马岭的心头之结——诉求回应慢一拍,难题破解慢半拍,资源整合慢几拍,部分干部习惯于办公室坐等,面对群众时成了“闷葫芦”。

“四个万家”工作开展后,社区党委率先亮出“四方联动”钥匙。由社区党委统领,经联社、驻村工作组、驻点部门攥指成拳,每周一次例会雷打不动,群众的诉求得以直抵决策核心。

马岭社区党员干部与群众座谈听取群众诉求。 通讯员供图

2月27日,蛇年春节刚过,春寒料峭,马岭社区的街巷渐次亮起暖黄灯光,党员干部利用居民下班在家的空隙开展“错时入户”,南区街道党工委书记吴翘楚与社区“两委”干部坐在居民家中条凳上,从柴米油盐聊到社区愿景,拉开了“四个万家”工作的序幕。梅坪大街曾因厂企车辆长期占道,行人安全受威胁,“首访责任人”现场踏勘、多方恳谈,将荒芜之地硬底化改造为1400平方米的规范停车区;村民反映夜路昏黑,“四方联动”机制启动后,驻点单位与经联社高效协同,仅用9天就安装好15盏太阳能路灯,照亮了村民归家路。

如今,马岭社区218项群众诉求中212项得到解决或清晰回应,解决率超97%,该社区更成功纳入广东省“百千万工程”第三批典型村培育对象。

城南社区
温情托举“一老一小”
细微之处见民生温度

“小莉闺女,您可得帮我们想想办法,卫生服务站可不能搬啊!”在城南社区活动室的长者座谈会上,75岁的梁奶奶紧紧握着社区党委书记简小莉的手,语气里满是期盼。简小莉卷起袖口,坐在老街坊中间,一本磨旧的“民情日记本”摊在膝头,笔尖随着阿婆阿伯的乡音快速游走,“大家别着急,慢慢说,咱们今天就是来听大家说心里的!”

干部从“坐等”变为“下沉”,群众从“观望”变为“倾诉”,心路通了,难题也随之化解。城南社区的干部和驻点团队一户户敲开老人家门,不仅听到了“不愿服务站搬迁”的表面诉求,更摸清了老人“就医不便、慢性病管理有断档”的深层困扰。一场带着温度的会商紧锣密鼓展开,社区联动街道驻点团队、卫健分局资源,最终敲定“站点不动,服务扩容”——保留原址,增设周二、周四固定服务日,还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送到了家。

城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 通讯员供图

针对“一老一小”的多元需求,城南社区更是巧思不断。听说米兰阳光小区长者想锻炼却没地方,社区便牵线市老年人体育协会、爱心企业,把桌面冰壶运动“请”了进来,首届社区桌上冰壶赛在商场热热闹闹举办,“以赛促健、以球会友”,长者们的心热了,邻里情谊也更浓了。

不仅如此,城南社区还精准捕捉到低收入群体“顾家难就业”的痛点,在祈安苑小区打造不足30平方米的“微工坊”。目前,“微工坊”以“政府主导+群众自营+公益服务”模式,已吸引230多人报名,超120人次通过手工活增收,这份温暖经验,正按照《小区“微工坊”工作机制(参考)》在南区街道其他社区推广。

环城社区
协同共治解难题
大型社区焕生机

暮色渐沉,金航路上,新装的路灯次第亮起,金水湾小区居民三三两两沿街漫步,孩童嬉闹声、邻里寒暄声交织成一片安宁。“以前这条路入夜就黑,凸起的砖块总让人摔跤,现在走起来踏实多了!”居民李阿姨的话,道出了环城社区的治理之变。作为拥有27个居民小区、3个商圈、2个工业区、8所学校的新型大型社区,“区域广、人口密、事务杂、诉求多、力量薄”曾是环城社区党委书记章慧娟面临的棘手难题。

“四个万家”工作开展后,环城社区选择用最朴实的办法破局——迈开步子,走近群众。党员干部联合结对共建单位、驻点团队、志愿者,深入近万户居民家中、1200余家厂企商铺,针对不同走访对象分类填写《小区居民信息和需求调查表》或《企业和商铺信息和需求调查表》,建立翔实的“民情底册”。

仅靠“铁脚板”不够,社区还拓宽线上渠道,27个小区全覆盖建立居民微信群,网格员、楼栋长全天候在线,微信平台、12345热线成了听民声的重要窗口,金航路灯的点亮,就源于这些线上线下的诉求汇聚。问题摸清后,社区创新“1345”工作机制:以党建引领为核心,靠互融共建、民主协商、居民自治保障,通过社区-小区-楼栋-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四会集智”,按“提、议、统、行、评”五步闭环解题。

环城社区党员干部与群众在协同共治中共同破解社区治理困局。 通讯员供图

如今,环城社区路灯亮了、充电棚建了、电梯装了,党员干部与居民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变成“家园共建伙伴”,大型社区的治理困局,在协同共治中迎刃而解。

良都社区
精细治理暖万家
晨昏之间见初心

清晨的良都社区竹秀园经联社小公园,三角梅在朝阳下格外明艳,放学的孩童踩着新铺的彩色透水步道归家,篮球场上跃动着年轻的身影,街心公园里几位老人闲坐叙话。“以前这里垃圾堆积,干部疲于清理,现在我们自己打扫,环境好了,心情也舒畅!”村民李叔清扫着铺面,语气里满是自豪。这变化,源于恒美经联社“门前三包”积分制的推行——“门前无积水垃圾”“绿化无枯枝败叶”等可换积分,公开透明的激励机制,让村民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河涌垃圾量同比下降,商户客流量也随之提升。

良都社区还以“三级联动”网格推进“四个万家”工作,每周,社区、驻点团队、经联社干部穿行于街巷:沟渠堵塞,马上清淤疏通;蚊虫孳生扰民,联动卫健部门专项消杀,对成蚊密集的下水道、绿化带等重点区域药物喷洒;老旧小区改造遇难题,搭建“居民议事厅”,邀请职能部门现场“问诊”。7月上旬,恒美一村片区居民反映下雨积水,工作人员顶着台风“韦帕”实地监测,十余次走访调研后,8月上旬治涝工程完工,周边120多户居民彻底告别了水浸困扰。

良都社区一长者饭堂后厨,工作人员正在忙碌着。 通讯员供图

此外,社区还创新“政府补贴+企业让利+慈善捐赠”模式,让长者饭堂成为中山市五星级助餐点,这里不仅熨帖了老年群体“舌尖上的需求”,更成了邻里守望、传递关爱的“暖心驿站”。针对困境学子,社区联动职能部门、爱心党支部和企业,发起“暖心助餐”行动,学生小杰(化名)等52名孩子,再也不用为“就餐难”发愁。

北溪社区
党群同心谋发展
河畔绽放幸福花

清晨,薄雾如纱,轻笼北溪河。78岁的林叔驻足河边小亭,望着粼粼波光,笑意舒展:“以前这河涌气味难闻,大家都绕道走,你看现在,白鹭都回来安家了!”不远处,村民刘婶提着竹篮走向河边小菜园,顺手摘下一把嫩绿菜心:“以前杂乱得很,哪敢想能变成这样规整的‘小菜园’!”

这“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和美画卷,源于北溪社区“四个万家”工作的扎实推进。驻村第一书记带头“叩门问需”,莫建锋的“民情日记本”里,详细记录着在树涌村走访企业时听到的迫切诉求:“道路坑洼,货车进出难!”“招工难,订单快黄了!”作为“首访责任人”,他一竿子插到底,推动街道、社区、经联社三级联动:硬底化工程快速实施,畅通企业发展“毛细血管”;大型招聘会、公交站旁的“招聘驿站”应运而生;“毕业即就业”协议直击技工短缺痛点,最终16家企业提供岗位64个,达成就业意向约80人。

“招聘驿站”为求职者提供招聘信息。 通讯员供图

北溪社区还积极链接资源,激发共建热情。如金溪村推进农房风貌管控提升初期,村民疑虑重重,经联社党支部书记李毅山便带领党员干部深入家中讲政策、听诉求,通过打造6户样板农房,最终推动69间农房同步启动整改,村容村貌然一新。“党员群众积分制”更让村民积极性高涨,大家纷纷以实际行动扮靓家园。

产业发展上,北溪社区更是多点发力。曹边村深挖千年忠孝文化,打造“食住玩美”项目,盘活闲置空间成特色集市,建设8500平方米光伏板;“慈恩里”民宿在北溪河畔试营业,72岁的创始人黄远新信心满满:“水清岸绿,正是中山治水的成果和‘百千万工程’的推进,给了我再创业的底气。”

如今,北溪河畔白鹭翩飞,侨房变民宿,村民享“庭院经济”红利,“诗意与生计”共融的幸福图景,在党群同心共建中愈发鲜明。

从马岭社区的机制破壁,到北溪社区的共建共享,中山市南区街道以“四个万家”为抓手,让干部的心与群众的心同频共振,让“干部干”与“群众干”汇成合力。未来,这片根植深厚侨乡底蕴的热土,必将在“四个万家”的持续深耕中,生长出更加和美、更具活力、更富韧性的未来图景。

【名词解释】

四个万家

即“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 ,化解矛盾纠纷众多,践行为民宗旨等,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初,福州市部署开展了“四个万家”活动,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到群众中去,与群众交朋友,为群众送温暖、办实事,是开展群众工作的一种工作方法。


编辑   廖薇  二审  曾淑花  三审  陈浩勤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