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孩子虽有孤独症,但有出众的绘画天赋,还有这个是唐氏综合征孩子,不爱批评、渴望表扬。”近日,中山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室里,生活语文教师张天放指着黑板上的学生名单向记者一一介绍。话语间,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与特性,她都如数家珍。十余年来,张天放扎根特教一线,利用专业技能帮特殊孩子融入生活,用坚守陪伴每个孩子蜕变成长。

为孩子架起融入生活的桥梁
时间回到14年前,2011年,她从辽宁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硕士毕业,怀揣着对特教事业的赤诚之心,来到中山市特殊教育学校,成为一名特殊教育教师,从此踏上守护特殊孩子的征程。
初入职时,张天放接手的是一个全为孤独症儿童的学前班级。特殊孩子的情绪问题,是教学中绕不开的难题。课堂上,孩子突如其来的情绪爆发是常事。有一次,她被一名突发情绪问题的孩子掐伤胳膊,疼得她直掉眼泪。面对这些挑战,她并未退缩,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细心观察、记录孩子行为发生的规律。每当孩子情绪失控,她便运用脑科学与康复知识及时安抚,或是轻轻抚摸孩子的头,帮其平复情绪;或是静静拉着孩子的手,用眼神传递支持,避免过多言语刺激。
如今,她所带的班级里,孤独症、智力障碍、多重残疾等不同类型的孩子共处一室,教学难度大幅增加,但她始终以专业与耐心从容应对。“我希望教他们认字,帮他们掌握融入日常生活的基础能力。比如,想去吃牛肉面时能认识‘牛’字,想去游玩时能通过认识站牌标识找到目的地。”张天放说。

考虑到特殊孩子抽象思维薄弱的特点,她创新采用多感官教学法。例如,在教“日、月、水、火”四字时,张天放制作了动态课件。展示“日”字时,屏幕上会呈现朝阳初升的画面,同时搭配清脆的鸟鸣声;播放“月”字时,夜空中缓缓移动的月亮动画随之出现,还伴有轻柔的虫鸣;“水”字出现时,流动的小溪画面与潺潺水声同步呈现;“火”字则配上跳动的火焰动画与木柴燃烧的噼啪声。“这样视听同步,能帮特殊学生把抽象汉字和生活经验连起来。”她说。
静待每个孩子绽放独特光芒
在张天放看来,特殊教育的成就感,从不是普通教育中“桃李满天下”的荣耀,而是在坚守中见证孩子每一个微小的蜕变。
采访时,她翻开手机,里面存满了学生的照片与视频。有脑瘫孩子写完字后,认真挑选贴纸给自己奖励;多重残疾的孩子在她的辅助下,努力在黑板上书写;智力障碍的孩子在台上大声朗诵等等。“从听不懂指令到能理解简单话语,从不会自理到能自己吃饭、叠衣服,从自卑怯懦到自信站上舞台。每张照片都是孩子们成长的印记。”她笑着说。

曾有一个孤独症孩子,伴随中重度智力障碍,家人最大的心愿是他能进行简单的沟通交流。为了帮孩子学会说话,张天放在课堂上常常蹲在他面前辅导,只为让孩子能看清自己的口型进行模仿。她还经常把孩子的小手放在自己的声带上,让孩子通过感受声带振动学习发音。日复一日地坚持训练,孩子终于学会了说简单的句子。
还有一名从随班就读转学来的孩子,仅能认识10个以内的汉字,还伴有斜视、注意力分散的问题。6年间,学校为孩子制定个性化教育目标,加上张天放持续的鼓励,如今,这个孩子不仅认识了几百个汉字,还能代表学校少先队宣读宣言,在助残日舞台上自信表演,甚至成了老师的“小助手”。

“特殊教育的工作重心,正从传统的‘缺陷补偿’模式逐步转向更加注重‘潜能开发’的新视角。”张天放坦言,特殊孩子或许难以取得世俗意义上耀眼的成就,但基于医学诊断、能力现状与家庭情况综合研判而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并联合家长形成协同育人合力,他们同样可以在自立自强中拥有出彩的人生。
编辑 袁婵 二审 陈彦 三审 江泽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