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横栏全域土地整治方案获批,2026年拟投7.87亿元
发布时间:2025-08-27 来源:中山+

近日,《中山市横栏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方案》正式获得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批复,成为广东省2025年第五批省级批复项目。这一关键进展,标志着横栏镇在优化国土空间布局、重塑乡村发展肌理上迈出实质性步伐。

8月27日,记者走访横栏镇发现,一场从传统单一花木产业向“农文旅”+特色产业多元业态融合的转型变革正在悄然启动。

夯实多元发展的土地根基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目前,横栏镇正以裕祥村“千亩方”耕地集中连片整治为突破口,创新采用“镇政府统筹+镇属企业统租+专业大户种植”模式,系统性推动“闲地变耕地、小田变大田、低效田变高产田”。这一举措不仅破解了耕地碎片化和撂荒难题,更通过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升土地产出效益——据测算,整治后农田机械化率可提升至80%以上,粮食亩产提高30%,为集体经济注入持续活力,构建起“农田增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多赢格局。

横栏镇连片的花木基地。记者 文波 摄

站在裕祥村整治现场,推土机正将交错的田埂推平,规划图上连片的耕地轮廓渐次清晰。“这片千亩良田整治后,不仅能保障粮食安全,更释放出300亩建设用地空间,为文旅项目落地铺路。”横栏镇城市更新和建设服务中心副主任梁海勤介绍。整治后的效果图展现出沃野平畴的景象,田垄间规划的观景步道与灌溉水渠,已为“农业+文旅”的跨界融合预留了物理空间。

从“花木产区”到“文旅目的地”

拥有3万亩连片花木基地的“中国花木之乡”横栏,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文旅竞争力。在“百千万工程”引领下,横栏镇以“十里江堤、十里花海”为核心品牌,推动花木产业向“景观化、体验化、品牌化”升级。根据规划,西江沿岸15公里江堤将变身彩色花廊,紫薇、罗汉松等特色花木按季节轮植,形成“四季有花、步步有景”的生态景观带。

西江沿岸15公里江堤将变身彩色花廊,紫薇、罗汉松等特色花木按季节轮植,形成“四季有花、步步有景”的生态景观带。记者 文波 摄

更具突破性的是西江片区“花潮江畔”的定位——这里将打造“大湾区花旅秘境”“岭南水乡潮玩圣地”及“强镇富村示范片区”三大板块。休闲旅游、水上运动、岭南水乡驿站、特色餐饮等多元场景将依托连片花田布局:游客可乘坐游船穿梭花田水道,参与花木造型体验课,或在夜间观赏“光影花境”——本地灯饰企业将用智能照明装置勾勒花田轮廓,形成“白天赏花、夜晚观灯”的特色动线。“我们正以国家A级景区标准完善旅游厕所、导览标识等配套,让花木基地真正变成可游览、可体验的文旅目的地。”梁海勤说。

多元引擎的加速运转

据介绍,横栏镇2026年全域整治“项目清单”已明确路线图:新开工子项目5个,包括裕祥村耕地集中整治区、三沙村低效工业园提质改造、水乡花田西江走廊示范带、农文旅示范项目等;续建项目4个,涵盖光电智能制造基地配套、智能照明产品加工、养殖池塘升级等;3个竣工项目则聚焦低效用地整治与生态治理。全年计划投资7.87亿元,整治农用地65.4公顷、建设用地15.6公顷,完成421.7公顷生态保护修复。

市民徜徉在花海中。记者 文波 摄

这些项目正通过空间重构激活发展动能:三沙村低效工业园改造后,将形成“花木展示+灯饰创意”的复合工坊;水乡花田农文旅示范项目引入AR花田迷宫、非遗彩灯工坊等新业态,预计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养殖池塘升级后,尾水达标排放并配套垂钓休闲区。“整治不仅改善了水利和农田生态,更优化了‘花木+灯饰’的产业布局,为城乡融合提供了发展载体。”梁海勤表示,项目全部落地后,村集体年收入预计增加2000万元,新增就业岗位3000余个。


编辑  张英  二审  魏静文  三审  程明盛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