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体验壮族风情!国家级非遗坡芽情歌唱响中山
发布时间:2025-08-24 来源:中山+

8月24日晚,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大剧场迎来了一场独具民族风情的音乐盛宴——“民族之声—坡芽歌书文字之芽”合唱专场音乐会。音乐会将云南古老的坡芽情歌与现代合唱艺术相结合,让中山市民近距离感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坡芽情歌的独特魅力,让这一珍贵的民族文化瑰宝在当代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推动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同时,也为促进民族团结、推动文化繁荣作出积极贡献。

当晚不到7点半,早早赶来的市民聚满了大剧场门口。晚8点整,演出准时开始。与寻常合唱音乐会迥然不同,本次音乐会在“坡芽情歌”项目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农凤妹与农丽英的原生态演唱中拉开帷幕。两位传承人手持绘有81个坡芽符号的土布,一边婉转吟唱开场曲《远古的歌》,一边缓步登台。每一声吟唱都仿佛穿越时空,将观众带入那个用图画文字传情达意的浪漫年代。伴随着她们深情的演唱,旁白娓娓道来“坡芽情歌”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

8月24日晚,“民族之声—坡芽歌书文字之芽”合唱专场音乐会在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上演。 记者 缪晓剑 摄

正当观众沉醉在这天籁之音中时,一声浑厚的长号突然划破夜空,舞台灯光瞬间熄灭。观众入场口亮起温暖的光芒,身着壮族传统服饰的合唱团成员载歌载舞,唱着欢快的壮族民歌《赶珑端》进场。他们用热情洋溢的歌声和生动活泼的舞姿,将现场气氛瞬间点燃,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壮族村寨的节日盛会中,感受到最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

据悉,云南富宁壮族坡芽歌书是骆越族群原生自创的图画文字,壮乡儿女天籁欢歌的情爱密码,详细记述了一对青年男女从相识、相知、相恋,到相约白头偕老的动人故事,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称为“天下第一部图载歌书”。

云南坡芽歌书合唱团倾情演绎了17首精选佳作。 记者 缪晓剑 摄

本次音乐会中,云南坡芽歌书合唱团倾情演绎了17首精选佳作,曲目涵盖壮族、傈僳族、藏族、彝族等多个民族的民歌。其中专为坡芽歌书合唱团成立十周年创作的《听见和声》是在全球范围内首次面向大众展演。

“今天的舞台非常重要,我们希望借助这个舞台让更多人了解坡芽歌书、了解云南的民族音乐。”该合唱团团长黄祥介绍,该团成立于2012年,凭着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坚持,他们已将坡芽情歌从边陲山村唱到了国际舞台,曾赴美国、俄罗斯、泰国等国家展演。当晚音乐会共有35名成员参演,上半场主要献唱坡芽情歌与民谣,下半场展演云南民谣歌曲。

漂亮的服饰,精彩的演绎,博得现场观众雷鸣般掌声。记者 缪晓剑 摄

“最后一首《花腰彝弦》最具有挑战性,这首歌节奏复杂,又要求边歌边舞。但为了本次展演,大家又精心排练了近一个月。”云南坡芽歌书合唱团常任指挥叶明菊坦言,这次来中山演出,她感受到了这里浓郁的文化氛围,希望通过音乐会和中山观众产生心灵的共振。她还介绍,当晚17首曲目中,不少作品都具有创新性,将原生态歌声与现代创作手法巧妙融合,形成裂变式的新型听觉。

“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这种好声音,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市民肖小姐是一名民歌爱好者。她坦言,虽然听不懂壮族语言,但她认为音乐本身就是最好的沟通桥梁,“那些欢快的旋律和动人的节奏,让我仿佛亲眼见证了一对恋人从相识、相知到相恋的完整过程,每一个情感变化都能在歌声中找到共鸣”。


编辑  张英  二审  朱晖  三审  程明盛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