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犬历险记》作者丘克军中山书展开讲:静静听一段“中国版忠犬故事”
发布时间:2025-08-15 来源:中山+

8月15日下午,在2025南国书香节中山书展现场,资深出版人、作家丘克军带来了他的首部长篇小说《弃犬历险记》,并作题为“从‘私人文学史’到《弃犬历险记》创作”的分享。这部被称为“中国版忠犬故事”的长篇小说,被他认为是写作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历时三年完成,故事原型是一段埋藏在他心中50多年的“少年与犬”的故事。

资深出版人、作家丘克军作主题分享。 记者 缪晓剑 摄

一段“少年与犬”的故事

“一条花斑大狗迎着云雾般的水蒸气,沿着铁路边毫不示弱地追赶着列车……奔跑几公里后,大花狗最终精疲力竭地趴在铁路上,张开大嘴,伸出血红的舌头喘着粗气,望着远行的列车,双眼流出了热泪。”这是《弃犬历险记》开篇埋下的伏笔,此后处处是回响。

整部小说讲述的是小狗阿花陪“我”和妈妈搭半夜的火车去县城寻找杳无音信的父亲,中途它被列车员赶下火车,消失在茫茫夜色中。“我”以为再也见不到阿花,却在分开26天后,看见它带着满身的伤痕找了回来。为此“我”心绪难平,在中考后的暑假决定带阿花原路返回,寻找那段分开的记忆。这是一段“我”与小狗阿花共奔赴、同命运的成长故事。

在书的《跋》中,作者特意强调自己“写一部我不是‘我’的小说”。在分享现场,丘克军也表明这是一部虚构小说,但他依然表示失散在数十公里之外的小狗找了回来是真实发生的故事。“我家距离火车站有十几公里,我们根本不知道小狗悄悄跟在后面,等火车门关闭才发现它也跟了上来。它是在第二站被赶下去的,距离第一站又有了40多公里。26天后它奇迹般重新出现的时候,满身都是伤,应该是在不熟悉的地方被群殴了。我后来想了很久,它是怎么回来的,只想到一个可能,应该是循着温泉的硫磺味回来的,之前我带它去过一次。”这段故事埋藏在心中50多年了,丘克军如今想起来,依然历历在目,每一个细节都清清楚楚。真正下决心写之后,就非常快,他只花了半年时间就完稿,其后又花了两年半的时间进行修改打磨。

评论家和作者眼中
的“主角”错位

在书的扉页上,丘克军郑重写下“谨以此书献给关心弃犬命运和热爱动物的人们”。但在腰封上,一句“少年和弃犬的双向奔赴,奋斗改变命运的人生隐喻”拉开了丘克军眼中“作者与评论家的视角差异”。他甚至觉得“出乎意料”。

丘克军。  记者 缪晓剑 摄

文学评论家申霞艳在评论中将《弃犬历险记》定义为“互为镜像的成长叙事”双主角叙事小说。另一位评论家蒋述卓直接将其定义为“超越忠犬八公,中国式少年成长的故事”,把第二主角少年转变为第一主角。书的《序》作者范以锦把小说核心主题定义为“中国版忠犬故事”。

“其实我的全副心血都用在打造第一主角弃犬阿花身上。”丘克军认为,这是一种很奇特的文学现象,值得文学评论界去探讨,“这种差异对于我来说并不是有意为之,对于评论家来说更是言由心生。”

今年5月,丘克军在北戴河旁的“孤独图书馆”偶遇了一本书,这本书帮他探索到了自己的写作情绪,也由此解释了他与评论家之间的“主角错位”与“视角差异”。这本书就是玛格丽特·杜拉斯的访谈录《1962-1991 私人文学史》,里面说“写作是一场陌生的旅行,我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开始时,写作缘由和主题都无足轻重”。“我认为这种流于自然的写法才是《弃犬历险记》吸引读者的地方,以后的某些作品我将保持这种风格。”丘克军说,他写这部小说的时候并没有为其设立什么主题,只是用心去写一个埋藏在心里多年的“弃犬”故事,至于故事要走向哪里,“我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每个人都应该建立
自己的“私人文学史”

当时,丘克军第一时间买下了这本《1962-1991 私人文学史》,回到家反复阅读,一个更具象的“私人文学史”概念开始浮现,这成为他建构自己的文学生活以及倡导全民阅读的基底。

他认为,阅读会因年龄、职业、兴趣爱好不同而有所差别,但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梳理、形成和分享自己的“私人文学史”。

现场听众聆听讲座。 记者 缪晓剑 摄

丘克军早已看到,每位作家都会受到自己所阅读的文学作品的影响。杰克·伦敦、莫言、刘楚昕的创作,都受到他们所阅读的名著影响。刘楚昕的《泥潭》在最后一次大改的时候,从美国作家威亷·福克纳的名作《喧哗与骚动》中学到了多视角叙述、意识流等写作技法。《弃犬历险记》的创作与修改,也学习了沈从文的“小说散文化”技法。“坦白说,在修改作品阶段,我融入了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中主角巴克的性格和海明威《老人与海》中老人的心理刻画技巧。”

“文章不是无情物,言由心生不应该成为过去式。”丘克军觉得快节奏、去纸质、电子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是社会与生活的必然,也给文学创作提出了新的命题。网络文学、微小说、短视频占据了人们的阅读兴趣,人工智能可以创作文学作品,但取代不了传世的人类(碳基生命)所创作的优秀文学作品。在网络与端阅读的时代,文学创作应该有其“碳基生命”的特性,这样才不会被“硅基生命”的作品所取代。


编辑 曾淑花  二审 朱晖  三审 岳才瑛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