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南头民安社区干群合力清理废品,营造清爽空间
发布时间:2025-08-05 来源:中山+

“一二三,起!”8月5日,在南头镇民安社区24队,几名穿着黄马甲、套着黄色雨衣的志愿者冒雨弯腰合力抬起一捆捆木条装上卡车。这是民安社区自7月25日启动“清积水、灭蚊子”攻坚行动的寻常一幕。

志愿者冒雨清理一捆捆木条。通讯员供图

民安社区14队黄婆婆家的小院曾被“宝贝”占去大半——墙角堆着捆扎好的纸皮,屋檐下码着塑料瓶,院角的竹筐里塞满了断成截的竹条。“这些都是慢慢攒的,想着多攒点能卖个好价钱,可收废品的嫌量少不上门,自己请车又不划算。”

黄婆婆拄着拐杖站在门口,看着志愿者蹲在地上分类,“你看这小伙子,塑料瓶都按颜色分了,竹条还剔掉了带泥的,比我自己收拾得还仔细。”志愿者的动作麻利得很:先把散落的杂物归拢,再按“木材、竹条、废铁、塑料、纸皮”分成五大类,最后联系对应的回收点,用社区环卫队的车辆分批运走。

在16队的巷子里,志愿者正给李阿伯的废铁“解绳”,锈迹斑斑的铁架、变形的铁锅被一一搬到秤上,“阿伯,这堆铁能卖23块,我们记下来,回头让回收站直接转您微信。”

这样的场景,同时在社区10队、24队等多个网格上演。黄马甲的身影穿梭在老旧巷弄,原本被废品挤占的角落渐渐露出空地,风也能流通了,居民路过时忍不住多望两眼:“这院子,清爽多了!”

南头民安社区24队的梁阿叔家,是此次行动中“工程量”最大的一户。“整整10车!”社区网格员小冯记得清楚,第一次上门时,梁阿叔家的杂物堆得快抵到屋檐,木条、废铁、破家具混杂在一起,雨水渗进去积成小水洼,“掀开最底下的木板,能看到密密麻麻的蚊子幼虫。”

“不是不想清,是真难啊!”梁阿叔拉着志愿者的手感慨,他退休后爱捡些木条想做手工,久而久之越堆越多,“请个卡车要百八十块,收木条的贩子说量少不值得跑,扔了又舍不得。”社区了解情况后,当天就组织6名志愿者上门,从早上8点忙到下午3点,分类、搬运、联系木材回收站。“不仅没让我花一分钱,卖木头的钱还一分不少给了我,你说这事儿办得多敞亮!”梁阿叔说。

如今再去梁阿叔家,原先的杂物堆变成了平整的水泥地,他还自己买了瓶杀虫剂,“社区帮咱清了根,咱自己也得守住,蚊子少了,住着才安心。”

“阿公阿婆们攒废品,多是想着能添点家用,硬劝清理容易伤感情。”民安社区党委书记冯暖霞接受采访时说,社区摸透了居民的心思,想出“请进来、送出去”的组合拳——“请进来”,是联系废品回收站、木材厂等商家,约定时间上门收购,让居民“足不出户卖废品”;“送出去”,则是社区环卫队开着卡车,帮行动不便或量少的居民把分类好的废品送到指定回收点。“既保住了大家的‘小账本’,又清掉了防疫的‘大隐患’。”

据统计,截至8月5日,这场攻坚行动已帮助12位居民分类装卸38车废品,从木条、竹条到瓶罐、废铁,原本可能滋生蚊虫的“死角”被一一打通。更难得的是,这种模式已融入社区日常——环卫队每周都有“便民清运日”,居民打个电话,志愿者就上门帮忙整理、运送,“现在巷子里堆废品的少了,积水点几乎看不见了,大家都说,这办法比喊口号管用多了。”


编辑 谭华健  二审 曾淑花   三审 吴森林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