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盛夏,珠江口的风掠过伶仃洋,带着咸湿的气息拂过中山东部海岸线。在这片拥有50多公里大陆海岸线的热土上,一场关于“向海而兴”的变革正在悄然加速——从神湾港的巨型船坞到翠亨新区的新能源装备基地,从明阳集团的海上风电车间到南朗街道的滨海文旅,中山正以海洋经济为笔,在高质量发展的答卷上书写“蓝色篇章”。

以政策引领激活“蓝色引擎”
这场变革的背后,是国家战略的深层指引。
党的十八大以来,“海洋强国”被多次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海洋经济被列为“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的关键领域。
作为经济第一大省,广东率先扛起“海洋强省”的大旗。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明确提出“再造一个新广东”,其中海洋经济被赋予“重要支柱产业”的定位。数据显示,广东海洋生产总值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2024年海洋经济总量突破1.8万亿元,占全GDP应改为生产总值比重超15%。这片“蓝色国土”,正成为广东破解发展空间瓶颈、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要地。
在广东的海洋经济版图中,中山有着独特的坐标。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中山坐拥珠江口西岸的区位优势,大陆海岸线长50.7公里,拥有海岛6个。但由于缺乏深水港,中山的海洋属性一直有所限制。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唤醒了中山对海洋的向往,《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将中山纳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的定位,更让制造的潜能被重新审视,进一步增强了中山发展海洋经济的信心。
以“创新+制造”彰显“蓝色实力”
走进神湾临港经济区,江龙船艇的船坞里,6艘三文鱼养殖工作船正在紧张组装。作为国内中小型高性能船艇细分领域的领军企业,此次首次承接来自北欧的养殖船出口订单,不仅是企业技术实力的彰显,更是中山海洋产业迈向国际化的生动注脚。

这种以“创新+制造”驱动产业发展的故事,在中山的海洋经济领域不断上演。在明阳集团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海上风电主机正源源不断下线。“截至目前,明阳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服务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全球投运新能源项目超1900个,全球新能源总交付量超131GW,交付海、陆风电机组24000余台。”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海上风电这一“国之重器”,明阳集团已形成“风、光、氢、储”全产业链,成为全球海洋能源创新的重要参与者。
在翠亨新区,另一段助力“蓝色粮仓”建设的篇章同步展开。由新达船舶建造的深远海养殖网箱“伶仃牧场2号”“伶仃牧场3号”已于去年成功交付,今年交付的“伶仃牧场1号”养殖规模最大,养殖水体达6万立方米。“在17级以下的台风中,我们的网箱仍能正常运转。”新达船舶总经理王习稳的话语中充满了自信,这不仅是对抗风浪的硬实力,更是对科研团队智慧结晶的认可。
在南朗街道,海洋经济中的休闲文旅属性也日益凸显。一盘小海鲜,撬动渔港经济多元素融合发展;持续举办的开渔暨水上风情运动会,把“开渔节”办成“渔文化”的窗口;横门渔港13艘大型渔船开展休闲渔业项目,让渔港经济焕发新活力。
一个个生动案例,展现了中山海洋经济的蓬勃生机与无限潜力,也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据统计,2024年,中山实现海洋生产总值增长6.2%,海洋产业增加值增长11.6%,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以区域视角锚定“蓝色路径”
在全球海洋经济竞争加速与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的当下,中山如何依托既有基础激活海洋经济生态?广东海洋大学商学院教授周婷提出的“链式思维”,为这座制造业强市指明了一条从分散布局到生态化集群的跃升路径——精准锚定大湾区产业分工中的“链位”,以企业为主体构建产业链韧性,以政府为支撑培育创新生态,最终将制造业优势转化为海洋经济核心竞争力。
从区域协同视角看,中山的海洋经济定位需置于大湾区“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产业落地”的梯度分工中审视。粤西沿海城市正通过蓝色海洋芯片研发等科技赋能,推动传统渔业向高附加值转型;深圳、珠海则通过引入高校资源,聚焦海洋基础研究与创新平台建设,扮演“创新策源极”角色;而东莞、中山等制造业强市,则凭借工业基础优势成为“成果转化枢纽”。
综合来看,这种“制造业基因”与“海洋产业需求”的高度契合,决定了中山的核心定位应是“大湾区海洋装备制造产业关键节点”,通过承接前端创新成果、联动后端应用市场,成为湾区海洋经济生态的“转化器”与“增长极”。
以“小切口”切入产业蓝海
企业是海洋经济的微观主体,其竞争力直接决定产业生态的活力。
周婷教授指出,中山企业需突破“传统路径依赖”,从“单点突破”转向“链群协同”。以江龙船艇为代表的龙头企业,虽在中小型船舶细分市场领先,但关键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较低,部分依赖进口,导致成本与供应链风险高企。这意味着企业要强化科技创新,同时也要推动传统产业的“海洋化”升级。
以中山的传统优势产业灯具、家具、五金为例,灯具企业可转型生产海洋观测浮标光源,家具企业可利用防腐木技术生产海洋牧场平台设施,五金企业也可开发海洋工程用高强度紧固件,既能盘活传统产业存量,又能以“小切口”切入海洋产业蓝海。
在火炬高新区及翠亨新区,蓬勃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也同样能在海洋经济中找到新增长点。
例如,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开展海洋生物基因、功能性食品、生物活性物质、疫苗和海洋创新药物等关键技术攻关,推动海洋生物医药成果加快落地。

以“链”聚能迈向“蓝色强市”
政府层面,中山需跳出“撒胡椒面式”政策思维,围绕“产业链短板”与“创新链需求”,构建“政策引导-平台赋能-要素集聚”的系统性支撑体系。
针对海洋装备制造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如海洋传感器、特种船舶材料、水下机器人控制系统),政府应实施“精准滴灌”招商策略,定向对接长三角、环渤海的专精特新企业,对落户企业给予“一企一策”支持。
在创新链赋能方面,中山应区别于深圳的基础研究与珠海的高校资源导入,聚焦“应用转化”,具体可与高校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利用中山现有的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海洋装备中试基地;设立“中山海洋产业转化基金”,重点支持实验室成果的产业化应用。
人才方面,可实施“海洋产业人才专项计划”,对引进的海洋装备领域高层次人才(如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学科带头人),给予相应的安家补贴;资本方面,推动设立“中山海洋经济金融服务中心”,整合银行、保险、创投机构资源,提供“贷款贴息+风险投资+保险保障”的综合金融服务。
从区域定位到企业协同,从产业链构建到创新生态培育,从人才引进到金融赋能,“链式思维”不仅是产业布局的方法论,更是激活海洋经济生态的关键钥匙。唯有以“链”聚能、以“链”提质,中山方能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海洋经济版图中突围崛起,实现从“制造大市”向“海洋强市”的历史性跨越。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建设海洋强国的征程中,中山正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向海图强的决心,书写属于自己的“蓝色传奇”。
【统筹 黄凡】
编辑 袁凤云 二审 魏静文 三审 林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