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中运会述评 | 以赛为媒,激活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5-07-15 来源:中山+

广东省第十四届中学生运动会于15日19时30分在中山盛大开幕;2025年广东省青少年棒球锦标赛暨十五运会棒球测试赛即将在中山国际棒垒球中心拉开帷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五届运动会也将有十余个竞技项目在中山开展……

一场场体育盛宴,不仅是对中山承办大型赛事能力的全面检验,更是这座“体育之城”以赛事为支点、撬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从场馆升级到赛事矩阵构建,从体教融合到城市能级跃升,中山正以专业姿态与创新思维,诠释着“敢为人先”的城市品格。

从场馆焕新到赛事集群
中山筑牢体育强市硬支撑

中山作为“体育之城”承办如此多高质量体育赛事的底气,源于多年来对体育基础设施的持续投入与创新布局。在“百千万工程”的牵引下,中山将体育场地建设融入城乡协调发展大局,以“绣花功夫”激活城市空间。沙溪镇龙瑞村将废弃丙烯酸球场升级为硅PU标准球场,配套建设7级看台与智慧设备;大涌镇青岗社区自筹资金扩建篮球场,打造可容纳3000人的观赛空间……这些散布于镇街的“微更新”,不仅解决了群众“健身去哪儿”的痛点,更以精细化治理推动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截至2024年年底,中山体育场地总数达11274个,人均场地面积2.64平方米,构建起“10分钟健身圈”,为赛事落地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在专业场馆建设方面,中山国际棒垒球中心堪称标杆。这座斥资数亿元打造的综合性场馆,不仅承办过亚洲杯男子职业篮球联赛、全国村BA总决赛等高规格赛事,更通过“文体商旅”融合模式,衍生出酒店、康复中心、特色餐饮等业态,成为中山体育产业的新引擎。正如棒垒球中心负责人所言:“我们建设的不仅是运动场,更是连接体育梦想与城市未来的纽带。”这种前瞻性布局,使得中山在承接十五运会棒球测试赛时,能够无缝衔接国际标准,从竞赛组织到服务保障全面模拟全运流程,为未来承办更高水平赛事积累宝贵经验。

借赛事东风激活城市基因
以体教融合谱写发展新篇

中山的赛事承办之道,始终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从沙溪镇连续两年问鼎全国村BA总冠军,到中山东升高中棒球队斩获亚洲杯亚军、世界杯第五名的历史性突破,这些亮眼成绩单背后,是中山对体育精神的深刻理解和创造性转化。赛事不再局限于竞技场,而是成为展现城市文化、凝聚民心民力的重要载体。2024年国庆期间,“篮动青春”全国高校邀请赛吸引清华、西安交大等名校学子齐聚中山,3万人次的现场观赛与千万级的网络流量,让中山“篮球之乡”的名片闪耀全国。这种“以赛聚人、以人兴城”的模式,正是中山激活城市基因、释放消费潜力的创新探索。

更深层次的变革,在于体教融合对城市能级的重塑。作为全国首个推行“体教合一”行政体制改革的试点城市,中山通过“一校一品”特色矩阵建设,打通了体育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在沙溪镇,14所中小学实现“双IP”课后服务全覆盖,每周近900节篮球课程点燃青少年运动热情;在东升镇,高中棒球队与体校联合培养模式,让运动员既能驰骋赛场,亦能叩响高校大门。

数据显示,中山近3年通过体育特长输送至清华、北大等顶尖学府的学生超50人,真正实现了“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这种深度融合,不仅提升了竞技体育的厚度,更为城市发展注入了可持续的人才动能。

以赛事为支点
撬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从承办十五运会棒球测试赛到省中运会的筹备,中山展现出的不仅是体育硬件的升级,更是城市治理能力的全面提升。在“百千万工程”的框架下,中山将赛事筹备与乡村振兴、文旅体融合紧密结合,这些赛事既是对城市形象的立体化传播,也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正如十五运会宣传方案中所强调的,中山正通过赛事“讲好中山故事、传播中山声音、塑造中山形象”,推动城市品牌从“制造之都”向“活力之城”蝶变。

面向未来,中山的体育蓝图愈发清晰。以棒垒球、篮球等项目为龙头,中山计划打造“一镇一特色”的赛事集群,推动体育与科技、金融、商贸等领域的跨界融合。从“村BA”的全民狂欢到国际棒垒球赛事的专业引领,从体教融合的人才培养到城市能级的战略跃升,中山正以赛事为笔,在高质量发展的画卷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这场始于体育的变革,终将汇聚成推动城市全面进步的磅礴力量。


编辑  张英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程明盛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