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日报社携手四所高校共建AI人才培养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5-07-03 来源:中山+

7月3日上午,“2025 AI赋能千行百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暨人工智能工程师项目发布会”在中山日报社16楼中山市网上新闻发布厅·海外传播中心举行。发布会聚焦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融合,邀请人工智能专家为来自行业协会、市内高校及企业的各界代表,详细解读了广东省及中山市AI发展政策,分享全球AI发展趋势与人才需求。会上,中山日报社和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等四所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人才共育-科研共创-服务共享-生态共建”四位一体合作机制。

人工智能工程师项目启动仪式。记者 缪晓剑 摄

发布会聚焦AI人才与产业融合
引入双培训项目

中山日报社作为扎根中山、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主流媒体,积极发挥平台优势,于2023年展开AI领域的探索,成功推出了001号数字员工、AI主持人、AI互动数字人、AI全媒体创作平台、AI审核工具等产品,充分展示了自身在AI应用方面的创新能力,也为此次培训项目的引入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山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中山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广东中山文旅集团筹建负责人伍学标在会上致辞指出,中山市正积极拥抱人工智能发展浪潮,人工智能产业被视为驱动产业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坚实支撑,当前人工智能训练师、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工程师等核心岗位人才仍存在巨大缺口,并成为制约AI产业提速的关键因素之一,亟待解决。

中山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中山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广东中山文旅集团筹建负责人伍学标。记者 缪晓剑 摄

此次中山日报社主导引入“人工智能训练师”与“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工程师”培训项目,通过线上培训、资格认证、专题研讨会以及“中山日报AI讲师团”等多元化方式,全面推进项目落地与人才培养,为中山市人工智能产业持续输送高质量专业人才,同时搭建高端交流平台,为中山AI产业的协同创新与生态构建注入强劲动力、奠定坚实基础。

会上,中山日报社和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等四所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人才共育-科研共创-服务共享-生态共建”四位一体合作机制。

中山日报社和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等四所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记者 缪晓剑 摄

高校与企业共建AI人才培养新模式

会后,记者就中山市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推动产业升级以及人才培养等问题,分别采访了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计算机学院院长邹昆和中山日报社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程广勇。

问及中山市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推动产业升级时,邹昆表示,中山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制造业基地,传统产业占比很高,面临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随着开源大模型的发展,例如今年deepseek的推出,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人工智能应用的门槛。”邹昆建议,可以结合中山产业实际需求定制垂直领域AI应用模型,快速实现“小快新”的智能化改造。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计算机学院院长邹昆。记者 缪晓剑 摄

谈到高校如何在人工智能领域发挥作用时,邹昆指出,高校的三大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的定位是高水平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是首要任务。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今天发布会提及的两个培训项目都属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范畴,今天与中山日报社达成的战略合作也是高校加强产教融合方面的一项重要举措。”邹昆说。

程广勇接受采访时则表示,目前,很多人对于AI的学习还处在零星学习、未成体系的状态,在人工智能应用方面未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通过成体系的学习,能帮助技术人员、企业更全面地挖掘应用场景,更好地使用人工智能提高工作效率。为此,中山日报社的课程精心构建“理论+实践”双螺旋体系,从基础理论夯实,到数据标注实操、模型训练全流程教学,层层递进,让学员能深入理解并灵活运用知识。

中山日报社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程广勇。记者 缪晓剑 摄

当被问及培训项目权威性时,程广勇介绍,经过培训项目考试获取的证书均是权威认证的证书。《人工智能训练师》作为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员考取后不仅能申领人社部门的补贴,还可享受个税抵扣政策;《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工程师》由工信部教考中心颁发职业技术证书,并同步授予百度《生成式AI应用工程师》认证,双证加持,为学员的职业晋升与薪资提升筑牢坚实壁垒。


编辑 汪佳  二审 朱晖  三审 苏小红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