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国泰染整:用“绿色密码”粘住国际用户|外贸破局 企业探路
发布时间:2025-05-13 来源:中山+

5月的中山三角高平工业区,中山国泰染整有限公司的车间里,机器有节奏地运转着。该公司研发总监周俊俭握着一块面料走向记者,面料上细密的纹路在灯光下泛着微光:“这是我们刚研发的温控气凝胶保暖面料,保暖性能比传统面料提升30%,今年欧洲及国内客户看了样品后表现出极大兴趣,立马下单订货。”

当“绿色密码”遇见全球市场

在公司会客室,CEO蔡静儿指着手上资料,介绍2025年1-5月的出口数据:“欧洲是老朋友,但今年订单要大部分交付东南亚和非洲,订单量稳稳和去年持平。”她递过一份检测报告,GRS全球回收标准认证、欧盟生态纺织品认证等印章清晰可见,“这些不是证书,是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走进QMS实验室,技术员正在对再生聚酯纤维面料进行溯源确认。每一缸面料都有专属用纱“身份证”,从源头来纱,到织造、染色,每个环节的数据都录入ERP系统。2012年,法国某运动品牌因环保理念与国泰结缘,其采购经理曾惊叹:“你们的污水处理池比我们在欧洲见过的还要干净。”如今,通过ISO14001认证的国泰,中水回用率达30%,年节水17.4万吨,这样的“绿色账本”让国际品牌放心地将订单回流转至中国。

中山国泰染整有限公司的车间。记者 文波 摄

在样品陈列区,一排标注着“2024专利成果”的展柜格外亮眼:抗UV指数50+的户外面料、3秒消臭的运动面料、可亲肤低碳的婴儿服面料……周俊俭拿起一块浅灰色布料:“这是轻量空气层面料,针对春夏市场设计,比传统空气层轻40%,还解决了裁床浪费问题,极具性价比,现在欧洲品牌抢着要。”这种敏锐的市场嗅觉,源于公司领导前瞻部署,研发团队定期拓展收集趋势的习惯——捕捉到欧洲消费者对“轻量化保暖”的需求后,气凝胶技术从立项到量产仅用了8个月,较行业周期缩短一半。

车间外的氧化塘像一面镜子,倒映着蓝天白云。“以前烧煤锅炉黑烟滚滚,现在换成天然气定型机,还加装了热能回收装置。”公司CEO蔡静儿算过一笔账:设备改造后,能源效率提升15%,碳排放下降20%,2024年减排二氧化碳近7000吨。这样的环保投入,在欧盟碳关税即将实施的背景下,反而成了竞争优势——某国外核心品牌因为国泰能提供生产流程碳足迹报告,将其纳入为亚洲创新合作伙伴。

20年磨一剑的“织梦人”

在公司的荣誉室,陈列着从2001年至今的“技术里程碑”:2008年攻克的蓬松保暖卫衣面料、2013年突破欧洲品牌原有供应体系不能满足需求的高端羊毛保暖速干面料、2020年首发的“绿色生活”系列……这些成果背后,是一群“死磕”技术细节的工程师,与敢于革新的生产团队。

从跟跑到领跑,每个突破都是“痛点”转化——2005年,美国客户抱怨传统横间polo面料“洗后变形”,研发团队从织机研究开始,染缸类型及工艺攻克,成定创新工艺不断尝试三个月,测试了N种工艺,最终开发出6色自动间技术,让面料纬斜减少50%,尺寸稳定性一举达标,迅速成为某国际品牌的核心供应商。2018年,面对国内运动品牌对“全棉速干”的需求,他们耗时一年,通过特殊纱线结构和纤维改性剂,在保持棉质柔软的同时实现30分钟速干,填补了行业空白。“我们的创新不是闭门造车,而是盯着客户的痛点做文章。”周俊俭说。

产学研立项,从国家大环境及现实需求出发,调整研发策略——国泰与武汉纺织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五邑大学等对口学科领头人沟通共建的面料研发平台,把当前及未来趋势研发方向定案。这种定案来自于‘市场基因’,通过“需求导向+技术落地”的模式,让国泰每年推出的新品令客户粘度持续增加。2024年12项专利是这一体现所在。

自动化车间。记者 文波 摄

设备“硬核”升级,用智能换效能——走进国泰数字化车间,MES系统通过联网智能染缸设备,屏幕上实时跳动着能耗、色牢度等数据。2023年投入1.2亿元引进的德国低浴比染色系统,让每吨面料耗水量从150吨降至80吨,化学品使用量减少30%,同时将染色稳定性提升至98%。“以前靠师傅经验指导,现在靠数据来分析提效。”车间主任指着一块刚出缸颜色面料说,“这样的品质,国际品牌怎么会不放心?”

传统制造业的“出海之道”

当不少纺织企业还在价格战中挣扎,国泰的逆势增长画出一条漂亮的上扬线。其背后的逻辑,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顺利出海写下生动注脚:

一是把“技术”刻进基因:研发不是成本,是“抗寒能力”。从2001年的50人小厂到如今的行业龙头,国泰年均研发投入占比保持在5%以上。2024年,创新面料销售额占比达65%,毛利率比传统产品高22个百分点。这印证了一个道理:当同行还在拼劳动力成本时,提前布局技术壁垒的企业,早已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

二是让“绿色”成为底色:环保不是负担,是“未来货币”。污水处理厂的光伏板每天发电2000度,氧化塘的中水滋养着厂区的绿植,这些“绿色设施”不仅让国泰每年节省数百万水电费,更让其在全球“双碳”浪潮中获得先机。数据显示,2024年其绿色产品订单由23年26%,增长到现在34%,客户包括了迪卡侬在内等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品牌。环保,正在从“合规成本”转化为“价值增量”。

三是让“敏捷”成为本能:小单快反不是挑战,是“生存法则”。面对国际市场“小批量、多品种”的趋势,国泰建立了“快速响应机制”:通过数字化排产系统,订单交付周期从45天压缩至21天;设立“第二梯队”人才库,关键岗位随时有人顶上,确保技术不断档。2024年,某欧洲客户突发紧急订单,国泰72小时内完成打样、生产、出运,创下行业纪录。

当阳光为车间镀上一层金边,不远处污水处理厂的生态湿地里,几只白鹭翩然飞过。蔡静儿指着远处的在建工程:“那是我们的智能针织研发中心,未来要做会‘呼吸’的面料,甚至能监测人体健康数据。”从织染整一体化到全产业链生态,从跟跑国际标准到制定行业方案,国泰的故事或许能给同行一个启示:传统产业从来不怕“传统”,怕的是失去创新的勇气和拥抱变革的决心。 当全球纺织业面临重构,中山国泰染整用20年的实践证明:在经纬交织的世界里,唯有将技术的“经”与责任的“纬”紧密编织,才能织就属于中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这匹从岭南出发的“织梦人”,正带着中国面料的温度与智慧,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编辑  袁凤云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陈慧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