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线增5倍!中山这家企业突破“卡脖子”难题实现国产替代丨外贸破局 企业探路
发布时间:2025-05-12 来源:中山+

生产基地由7000平方米扩张至1.6万平方米;生产线由4条增至20条;技术工人由200人增至400人……日前,记者在中山市翠亨新区采访希立仪器设备(广东)有限公司(简称:希立仪器)的时候,该公司董事长廖磊脱口而出的关键词,几乎全是:增、增、增。

据悉,自2017年在深圳成立以来,希立仪器不断突破“卡脖子”技术难关,让精密测量行业实现从国外品牌主导到国产替代。目前,希立仪器在马鞍岛上的西湾国家重大仪器科学园一举拿下1号楼的6—8层和2号楼的1层、2层及6层共1.6万平方米生产基地,预计5月中下旬陆续从深圳搬到中山,力求实现跨越式发展。

“要敢与国外技术‘掰手腕’”

“不要小看这个小小的压力传感器,从国外购买的价格在4万元人民币;现在,我们已研制出自己的产品,成本大概400元。”希立仪器的展厅里摆放了满满当当的产品。廖磊随手拿起一件,颇为自豪地介绍着,“价格还不是唯一的竞争力,最重要的是,我们突破了国外企业的封锁,让国产技术成为国内经济的助推器。”

希立仪器董事长廖磊向记者介绍公司产品。 记者  王云 摄

这一款压力传感器是以膜片装置(如不锈钢膜片、硅酮膜片等)为媒介,用感压元件对气体和液体的压力进行测量,并转换成电气信号输出的设备,在气密检测设备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我们创新技术的结果,拥有高灵敏度、超强抗压性、高可靠性和优良稳定性。以前,类似的产品精密度,在国内只能做到千分之一,我们目前已突破到万分之二,完全可以替代国外产品了。”廖磊说。

“这一款调压阀,目前也解决了‘卡脖子’问题,且使用寿命提高了8—10倍。”在展示厅,廖磊对自主研发的产品如数家珍,每一件产品的性能,以及国产替代品都能够脱口而出。“要敢于突破国外技术的封锁,与国外技术‘掰手腕’,继而打破国际垄断的市场。”

希立仪器的展厅里摆放了满满当当的产品。 记者 王云 摄

“我们的产品已进入小米、博世、华为等多个领域的头部品牌供应链,同时还出口到德国,并且在美国和越南等国家设立了分公司。”廖磊透露,希立仪器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储能、家电、电子产品、阀门管道等多个领域。同时,神舟飞船航天员的宇航服以及使用的专业计时手表,均使用了希立仪器的检测设备。

在廖磊看来,以自主研发而立身于气密性检测仪器领域的企业,仅仅是研发普罗大众的产品,体现不出研发的价值。“我瞄准的市场领域,一定是被国外技术垄断着的地方,这也是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而贡献出的企业力量。”廖磊坚定地说。

“我的目标是三年内
拥有5万平方米的工业园”

“之所以选择翠亨新区,是因为深中通道通车之后,将粤东、粤西都连接起来了,交通非常便利,尤其是从马鞍岛到深圳机场,比深圳市区到机场还要快。”廖磊告诉记者,2023年他就已经跟翠亨新区接触,当年就决定要来中山发展,且迅速将公司的“前沿战队”设在马鞍岛,包括了2个销售组和1个研发组。“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考虑,到了中山之后,我们的中高层员工更容易安家,这样更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

希立仪器自主研发的产品。 记者 王云 摄

让廖磊最感动的,还是翠亨新区的贴心服务。他告诉记者,从2023年初接触到2024年决定将整个公司搬到翠亨新区,除了看中这里的区位优势,更看中的是中山的营商环境。“翠亨新区不仅积极帮我们链接了辖区的企业,促成了实质性的订单,在进场装修期间,还努力帮我们解决许多问题。我们能够亲切感受到政府对企业的温度。”

记者了解到,进驻翠亨新区后,希立仪器保持着较快的发展态势,预计2025年的营业收入将突破3亿元,实现100%的年营业额增长。廖磊表示,希立仪器正加快开拓新市场,目前已切入新能源汽车售后检测这个新市场领域,进一步拓展产品种类和应用场景,破解目前相关领域的设备难题,市场前景广阔。“在技术和市场‘双保障’下,我们的目标是三年内拥有5万平方米的工业园,并在未来几年内向IPO目标发起冲击。”廖磊信心十足。


编辑 曾淑花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吴森林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